中工娱乐

三维度创新提升红色音乐育人成效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5-21 14:12

原标题:三维度创新提升红色音乐育人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红色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为持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重视红色音乐思政育人价值

红色音乐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辉煌历程的艺术化呈现,是传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与崇高情怀的音乐作品。在思想层面,红色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革命性、时代性特征;在艺术层面,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强烈的感染性和质朴的通俗性特征。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对于丰富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方面,红色音乐具备育人功能。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思想就认识到音乐可以深入人心、感化人心,具有教化的功能。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尽心上》)荀子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乐论》)红色音乐通过感人至深的旋律,谱写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品格,传承着党和人民的爱国情怀与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有着运用红色音乐开展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文集》中记载着毛泽东同志要求将革命歌曲作为士兵政治训练的材料之一,音乐作为士兵政治训练的方法之一。并且,红色音乐作品的形式多样,具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如歌剧《江姐》《刘胡兰》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曲《保卫黄河》《松花江上》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真挚情怀。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党史中伟大革命精神内涵的体悟、增强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红色音乐的内涵与思政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红色音乐凝结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志,蕴含着求真的精神、向善的意识和美好情感的表达。在思政教育中充分用好用活红色音乐这一载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创新红色音乐思政育人路径

目前,红色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存在着对红色音乐缺乏深刻认知、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亟须通过遴选优质的红色音乐作品与内容,创新红色音乐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元提升红色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用红色音乐讲好红色故事,唱响峥嵘岁月,更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加强高校教师对红色音乐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践行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何种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思政内容的接受与掌握程度。红色音乐具备寓教于乐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高校教师必须在充分掌握红色音乐知识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契合专业课程内容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红色音乐元素,突破音乐与其他专业课的学科界限,将思政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各个环节。

丰富红色音乐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为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使红色音乐迅速融入于大学生的思政学习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与红色音乐的类型,灵活采用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时,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选择对应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音乐剧、红色歌曲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红色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伟大建党精神。

加强以红色音乐为导向的艺术实践,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音乐文化氛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第二课堂”中,可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以红色音乐为主题的校园“草坪”音乐节、文艺汇演、音乐沙龙、音乐宣讲会等活动,将红色音乐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融入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在校园中形成多形式、多角度感受红色音乐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彰显红色音乐的育人价值。

(蔡曌,作者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