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把握历史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4-05-21 14:11

原标题:把握历史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提要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所谓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所谓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中华文明赓续和人类文明跃升的双重视野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树立了文化旗帜。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如今,文化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构筑与物质文明丰裕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发展格局,以文化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心。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党鲜明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谓现代文明不是中华文明遵循历史逻辑的自然演进,而是一种人类文明视野的更新,是在汲取和借鉴包括西方现代文明等一切人类文明中优秀成果及其普遍价值基础上的跃升。其中的重要推动力和引导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所焕发出的强大动员力与感召力。

在人类文明跃升视野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紧紧抓住信息文明的战略机遇,重构中华文化的逻辑骨架,使其在现代化视域中强身健体,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与文化价值重构;更要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和全民族的艺术想象力赋能中华文化现代化,使其有能力再造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华文化肌理与文化细胞,使其文化价值追求指向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与表征。在世界舞台传播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为着人类文明进步而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由此在文明转型和跃升中形成中华文明强大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当下历史处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增强了历史主动精神,愈加有能力选择自主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坚定中国走文明型崛起的民族复兴之路;同时,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在深刻洞察当前人类文明跃升趋势中,以创新文明理念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诉求抓住了徘徊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机缘,为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提供了方向性启示。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征。“明体”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价值突破,体现了一种深远的战略考量,在思想观念上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用”强化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实践工作的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方式方法等,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立足双重文明视野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对于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途中的新时代中国而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上树立文明中国形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逻辑。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还是文化软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有强大感召力的文明中国形象。

说到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这一工程建设的思想指南,立足“两个大局”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统筹思考与战略谋划,不仅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机联系起来,还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水平等重大战略问题,旨在为中国和平崛起奠定精神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根基。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在文化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形成的,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有着鲜明的思想价值指向和实践效果导向。

正是基于这种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部署,使一个时期暗流涌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得以逐步廓清,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的转变,风清气正的舆论态势占据了主导地位,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肃清了杂音和噪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形成正大气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指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积蓄了民族复兴的伟力,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在世界舞台上高高飘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文明理念。当前,人类文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正在催生新的文明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必然召唤着中华民族担负起时代使命。在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中,中华文明的目光始终向着人类文明的跃升方向,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第二个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维度和精神内涵,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经典性和价值的普遍性。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必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内在地蕴含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文化强国”的发展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还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力量的迸发,在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化强国。所谓“自”,就是立足中国实际与现实国情,依靠中华民族自身的力量,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鲜明地亮出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所谓“强”,就是要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文化价值感召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强大的文化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而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高位态文化。

实践创新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并将之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坚持守正创新中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所谓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所谓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文化根脉的有机统一中创造新的有机文化生命体。

【本文为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开放性课题“文化强国建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IGUC23A005】

范玉刚,作者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