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杂技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4-05-20 11:04

原标题:杂技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近年来,我国杂技剧迎来了创作高峰和品质的整体提升,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从让传统技艺焕发出创新活力的《天鹅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蝶》,到深度挖掘革命故事内涵、探索借鉴当代艺术表达方式、打磨具有时代精神的品质之作《战上海》《先声》《渡江侦察记》《铁道英雄》《聂耳》,再到反映横跨70载援疆历史的《天山雪》、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我们的美好生活》、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立传的《大桥》、展现新中国兵工建设伟大成就的《兵工厂》,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第三战队》,讲述警察父子“一门两忠魂”感人故事的《呼叫4921》,以及致敬中国杂技人突破自我、不惧失败、锐意创新精神的《天鹅》……从神话传说甚至童话题材,到讲述红色故事,再到反映现实生活,杂技剧以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观照现实的思想主题、人民群众的口碑,对文化普及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杂技剧题材丰富、艺术手段多样、风格鲜明,在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上不断开拓丰富,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突破性发展,显示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如由金牌“杂技伉俪”“肩上芭蕾”首创者吴正丹、魏葆华演绎的杂技剧《化蝶》,以梁山伯和祝英台凄美浪漫的经典爱情作为故事基线,以梁祝化蝶的意象作为爱情的象征,结合庄周化蝶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蝶”这种意象,既有杂技技艺的展现,又有道具、物像、多媒体声光电的多维探索。在意境的创造上,用技艺演故事、塑人物、展精神,打造出抒情化、诗意化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加之象境结合所呈现的动势之美与内蕴之丰厚,亦充分展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境界。

杂技剧创作的蓬勃发展态势,彰显出杂技界成熟的创作能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进取品格。杂技工作者以充沛的文化自信涵养创作自信,牢固锚定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在勇立时代潮头中感悟艺术脉动,在推进艺术创造中展现时代画卷,不断推出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杂技作品,塑造彰显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唱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昂扬主旋律。

当前,杂技艺术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赋能息息相关。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形势下,探索杂技艺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径,为杂技艺术的专业结构、理论建构、表演形态及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新机遇。杂技艺术自古以来带有鲜明的科技基因,在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即有所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杂技正在慢慢成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体,“艺术+科技”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为了在强化杂技艺术既有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实现杂技文化创意与智能制造的双向赋能,更好助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杂技发展方向。新科技、新手段在杂技作品中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分野,营造出沉浸式的跨时空视听体验。杂技工作者积极拥抱新技术,促使其更快应用到创作生产过程中,从而提升了杂技作品的创作质量和叙事表达能力。当然,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实践层面去积极创新,还要在理论层面去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美学价值,思考其如何进一步为杂技艺术的发展创新服务,给传统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提升学术底蕴和科研活跃度,增加行业新的智力结构。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激发杂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使杂技艺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用审美的方式鼓舞和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高远的境界,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谱写杂技艺术时代华章。

(唐延海,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