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工网评丨言论被伪造、身份被假冒,“罗翔”们的困扰应有解

来源:中工网
2024-05-20 09:31

中工网评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教人育儿、养狗、炒股、做女人,这些“离了大谱”的“罗翔”不是真的!近日,知名法学教授罗翔公开辟谣,表示他一直使用并更新的社交媒体只有“罗翔说刑法”B站号、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其他社交媒体早已停更多年。之所以特别澄清,是因为罗翔发现其他社交平台有不少账号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冒充他的助理收费咨询;借用他的名义大谈人生哲学甚至谈恋爱;将他的言论移花接木、恶意炒作……给他和相关人士造成了困扰,有苦说不出。

言论被伪造、身份被假冒,罗翔这份苦恼并不是个例。2021年,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就曾在节目中公开打假:“网上同名号没一个是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公开发声,称自己对B站账号“莫言作家”毫不知情,也不知道是谁开的。一些过世的名人也未能“幸免”,鲁迅、杨绛、张爱玲等的所谓“金句”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不仅误导了公众的认知,也混淆了视听,还可能损害名人的声誉。

从社交平台的传播情况看,类似的仿冒行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仿冒名人的言论——一张名人照片或采访画面,配上几句“鸡汤”文案,看起来就像名人真的说了这些话;二是仿冒名人的账号——在社交平台上使用名人的头像和简介信息,假装是名人本人,以吸引网友关注。这些行为若说是无意之举、是出于对名人的敬仰而为之,多半是不会有人相信的。有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仿冒名人账号及其言论,已经在一些社交平台做成了“生意”,消费名人效应屡见不鲜。

除了罗翔遇到的有人假冒其助理收取高额咨询费外,还有人借名人的名号直播变现、售卖图书、搞心理咨询。就算只是一个简单的“名人名言”的帖子,也可能夹带着商品购买链接。这类行为不仅侵害了名人的权益,而且涉嫌诽谤欺诈,触及了法律红线。

罗翔说自己“有苦说不出”,因为仿冒的账号和言论不仅数量多、传播广,而且往往会“打擦边球”,取证困难。作为法学专家的罗翔尚且如此,其他名人更是可想而知。根治这一疴疾,仅靠名人自己出面“澄清”“打假”,远远不够,一方面,相关社交平台要担起责任、主动“亮剑”,升级技术识别手段,加大人工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消除仿冒名人的乱象,端正平台流量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其中情节严重甚至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有关部门有必要及时曝光、严肃查处,形成震慑效应,让不法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网络空间是诸多人生活、工作离不开的空间,其中的信息真真假假,不可尽信。保持理性、保持思考,不轻信、不盲从,是人们参与网络生活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哪些是真正的科学指引、知识普及、人生哲学,哪些是以假乱真、利益至上、另有图谋,人们应该辨别清楚。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