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承德实施“上医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群众家门口看病有“医”靠

来源:河北日报
2024-05-20 14:31

原标题:承德实施“上医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题)

群众家门口看病有“医”靠(主题)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关乎千千万万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承德深入实施“上医工程”,计划用3到5年时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卫生健康信息化,建立分级诊疗、人才培养、疫情防控、医师下基层、医务人员关爱保障5个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医疗服务、急诊急救、中医药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5项能力,让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

“软件+硬件”兼备

百姓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乡镇卫生院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承担着维护基层群众健康的重要职能。

5月13日,走进承德县鞍匠中心卫生院,5层楼的现代化住院综合楼内,前来就医问诊的群众络绎不绝。

“以前卫生院B超、心电图做不了,稍微大点的病就要坐车到县城去看。”64岁的村民郭玉芝说,鞍匠镇地处承德县西南部,距离县城较远,长期以来“看病难”是百姓的头疼事。

“8年前,我刚到卫生院时,楼房破旧,医疗设备只有一台X光机。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患病百姓舍近求远到外地就医,一年到头,门诊接诊量只有5000多人次。”鞍匠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学军说,近年来,国家对乡镇卫生院不断加大投入,卫生院不仅建起带电梯的新楼,而且彩超、心电图、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也日渐齐备。

在硬件条件提升的同时,软件条件也同步跟进。

工作5年的医生肖丽静已在卫生院独当一面。2019年,肖丽静考入鞍匠中心卫生院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外出培训。

“卫生院安排我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3年培训。”肖丽静说,在培训中,医院根据基层医疗服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她到相关科室学习。

通过培训,肖丽静不仅提升了自身业务能力,还与三甲医院医生建立长期学习交流渠道,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百姓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为满足百姓对针灸、按摩等日渐增长的需求,我们又安排两名医生到承德县中医院参加为期1年的培训学习。”张学军说,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已成常态。

目前,鞍匠中心卫生院设内、外、儿、中医、口腔及医学检验科等多个科室,成为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乡镇卫生院。为更好发挥该院技术、设备等优势,承德县西南部区域医疗中心也落户该院。

“医疗中心辐射周边刘杖子、新杖子、东小白旗3个乡镇,发挥着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作用。”张学军说,只有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农村患者前来就诊,减少舍近求远现象。2021年,该院成为承德首批通过省级社区医院评估验收的乡镇卫生院。2023年,门诊接诊量6.4万多人次。

近年来,承德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0所、村卫生室667所,新建社区卫生站297个,补充更新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加强标准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率达92%,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100%。

到2025年,该市每个县(市)计划建成1到2个以中心卫生院为龙头,辐射周边乡村,集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指导于一体的医疗服务副中心。

优质资源下沉

家门口挂上“专家号”

5月14日7时30分,承德县医院心内科医生高日红来到鞍匠中心卫生院,换上白大褂,向内科门诊走去。

“高医生,这位患者得了肺炎,已经输了10天液,晚上还是咳嗽。”医生王海燕将患者李学东的情况进行说明。

了解病情和听诊后,高日红对患者所服药物进行了调整。

“每天都有县医院专家在卫生院坐诊,看病心里踏实了。”54岁的李学东笑着说。

从今年4月起,高日红又多了个新身份——鞍匠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为更好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承德积极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各县(市)级医院为龙头,带动乡镇卫生院协同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8时,卫生院突然接到求助电话,一名村民在劳动时发生骨折,急需救治。高日红一边安排急救车,一边将患者信息发送到县医院医共体工作群。

“骨科已安排就绪,患者一到马上手术。请放心!”不到一分钟,县医院值班人员便回复信息,一条“绿色通道”快速开通。

“随着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卫生院患者逐年增加。医共体建立后,县医院专家下沉到身边,一起查房接诊,有疑问可以随时询问。”王海燕说,不仅向下沉医生学习,医共体微信群也成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无缝对接、全天候交流的平台。

下沉的不仅是医疗专家、专业医护人员,还有远程诊疗、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等。“既实现了向上与医共体牵头的市、县级医院互联互通,又向下与区域中心成员单位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互联互通,助力疑难病解决、双向转诊等业务开展。”张学军说。

近年来,承德持续选派市、县级医师(含技师、护师、药师等)下基层帮扶。以市、县医疗机构和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为单位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学科建设,选派帮扶团队及帮扶人员。上下级医院签订长期帮扶协议,通过会诊示教、手术带教、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基层人才,助推服务能力提升。把帮扶情况作为帮扶单位年度考核和个人晋升晋职依据。

2023年,该市选派409名市县医师下基层帮扶,开展诊疗6万余人次,完成带教培训2667次、手术示教843次,推广适宜技术94项。今年,承德市县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选派402名医师进驻209所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工作。

建立乡村医生培训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本土化”模式

“左手掌根部置于被救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手交叉互扣……”5月13日下午,走进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实训楼6楼的心肺复苏实训室,老师正在为“乡村医生”班学员讲授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32岁的高明阳曾在某职业学院学习机械与自动化专业,如今他又步入校园,成为“乡村医生”班的一员。

“我父亲是村医,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由于没有后备村医,我们村很可能成为‘无村医村’。”高明阳说,自己从小练出一手不错的针灸推拿技术,为此,父亲经常劝他回村当村医。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专业培训,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高明阳回村当村医的想法一直无法实现。去年,听说承德正在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他就报了名。

长期以来,因环境、待遇等因素,许多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扎根基层,乡村医生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等短板,出现“断层”危机。

为破解村医短缺局面,承德市在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选派业务技术及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各村卫生室开展基本诊疗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本土化”模式,挖掘既热爱医疗事业又愿扎根家乡的年轻人,为村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承德市卫健委每年会根据各地实际需求,筛选培养人员和数量,与我们合作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定向培养工作。”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李树东介绍,培养期限为在校2年,临床实习1年。

培养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一线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通过3年学习,学员可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乡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治、预防能力和危急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成绩合格后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结业证,再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证考试后,便可以成为村医。

截至目前,该市已培养乡村医生1347人,其中上岗1111人,在校236人。依托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等项目,采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已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200余人。依托全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成员单位——承德医学院,分层、分类、分步完成3187名乡村医生培训。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