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60多年来,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迈丹边防连官兵与驻地村庄共建,并持续帮扶迈丹小学——

在帕米尔高原播种希望

来源:解放军报
2024-05-18 10:36

原标题:60多年来,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迈丹边防连官兵与驻地村庄共建,并持续帮扶迈丹小学——(引题)

在帕米尔高原播种希望(主题)

何春波 刘南松 陈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前天,咱们国家的第三艘航母完成首航试验任务,顺利返回码头了!有没有同学知道,这艘航母叫什么名字?”

5月10日,国防教育课一开始,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迈丹边防连指导员马庚赟就带来了最新的国防动态,和迈丹小学的学生们分享。

每周五下午,是连队官兵到迈丹小学授课的时间。

“穿军装的老师”不是这所小学唯一的军旅元素。校园中陈列着军事装备模型、英模墙上展示着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若是询问迈丹村里的老人这所小学与部队的关系,一定会得知,学校的初创与发展、师资与建设,无不与在这里驻守的迈丹边防连息息相关。

守在国门,建设国门。一支边防连队帮建“国门小学”的故事,就这样接续书写了几十年。

图①:迈丹边防连官兵在迈丹小学授课。刘南松 摄

图②:军嫂王景斐(右二)和学生们在一起。陈圣圣 摄

图③:军营开放日活动中,迈丹小学学生参观连队文化长廊。刘南松 摄

“国门小学”的成长史

穿过一个又一个山谷,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重复的风景令人有些“审美疲劳”,只有逐渐变得微弱的手机信号提醒着来客,穿行于帕米尔高原,这里离城市越来越远,离边关越来越近。

时间回到1962年,解放军的一支连队跋山涉水,徒步走进了这里——迈丹。这里距离边境线只有18公里,他们扎下营地,这就是迈丹边防连的前身“迈丹边防站”。

“当年这附近居住的都是柯尔克孜族牧民,以放牧为生。”迈丹边防连连长唐洋告诉笔者,“那时候,村里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们从会走路开始,就跟着家里放羊牧马。”

曾经,一位老师、一块简易黑板,就是迈丹小学的全部。1969年,迈丹小学在迈丹边防连的帮助下建起两间土房,作为最初的固定教室建校立址。1971年,迈丹村村支书因故调离。在村民的一致推荐下,时任连队副指导员的沙力曼·阿布都热依木兼任村支书。他带领村民和连队官兵,一边引水种树、种植小麦,一边商量村子的建设。提升牧民特别是适龄儿童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家提了又提。

“没有对孩子好的教育,就没有改变未来的希望。”不久,边防连为小学建起砖房教室,修建操场,官兵还到学校义务授课……2014年,边防连协调投入资金新建教学楼、铺设塑胶跑道,并建成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

“在迈丹,最先通电的是学校,最先接通互联网的是学校,最先安装暖气、用上太阳能热水器的还是学校。迈丹小学始终是全村条件最好的地方。”村民买买提明玉山·乌斯曼说。

走在学校的教学楼里,班级门口展板上展示的作文、图画、小报中,总能见到“解放军叔叔”的身影。“大家都知道,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我们这所学校。”迈丹小学党支部书记塔来拜克·阿曼说。

探亲军嫂的好传统

清晨,迈丹小学支教老师、军嫂王景斐打开窗,只见清澈晨光里,雪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被云雾萦绕着。

“快一年了,我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了。”王景斐笑言。

2019年8月,王景斐的丈夫唐洋调任迈丹边防连连长。2023年1月,王景斐第一次来到迈丹探亲。

“当时我在江苏苏州从事的就是教育工作,他们邀请我到小学去,给学生们上一堂课,讲讲大山外面的故事。”王景斐告诉笔者,“学生们的乐观和对知识的渴望,给第一次来这里的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这是迈丹边防连的一个传统——上世纪60年代,迈丹的学生轮流在牧民的毡房里上课。虽然只有汉语和数学两门课程,教师仍很缺乏。时任连队副指导员沙力曼·阿布都热依木便动员在城里当老师的妻子买热木尼沙·玉素甫来迈丹小学任教。买热木尼沙来到迈丹后留了下来,一干就是13年。她说:“这里太苦了,这里的学生需要我。”从此,来队探亲的军嫂大多承担起一项特殊任务——到迈丹小学当兼职老师。

“这里的一切很触动我。”王景斐说。回到苏州后,王景斐忘不了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和唐洋商量后,2023年7月,王景斐辞去工作,来到迈丹小学成为一名义务支教老师。

来迈丹小学不满一年,王景斐已经和迈丹的学生们打成一片。二年级学生塔亚尼其拜克·买买提吾斯曼因父亲离世,变得寡言少语。王景斐得知后,每周末都会找塔亚尼其拜克聊天,做游戏时特意和他分在一组,经常夸奖他。渐渐地,塔亚尼其拜克有了改变,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起来。

“去年,共有4位军嫂来学校担任‘临时教师’。”迈丹小学校长玉先艾力·买买提依布拉义说,“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见闻,更让孩子们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憧憬。”

扎根边疆的“五星杨”

树枝横切面有一颗五角星的“五星杨”,是迈丹的标志性植物。迈丹小学的校歌,就叫《五星杨之歌》。

“风雨你来挡,军徽闪闪亮,国门小学心向党……”

“以前我们经常唱,现在我教孩子们唱。”迈丹小学老师古丽努尔·哈斯木阿力说。她曾是迈丹小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老师。2022年,迈丹小学被命名为“八一爱民学校”,这让歌曲中的军民情又深了一重。

多年来,从迈丹小学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接受过迈丹边防连的帮助。边防连官兵带给学校的,不仅是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党、爱祖国、爱边疆的种子。据统计,2015年以来,迈丹边防连“助学兴教”工程资助过的学生中,有13人应征入伍。许多学生毕业后回到迈丹,建设家乡。

“这几年,护边员中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唐洋说,许多年轻的护边员,都是连队曾经资助过的学生。

“不穿军装的流动哨”,让迈丹守边护边的氛围更加浓厚。山坡上,村民们自发用石头摆出一行大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几年,连队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军民联防先进单位”。

2022年考取四川大学研究生的古丽再娜·哈帕尔,是迈丹村走出去的学生。她说:“毕业后,我也要回到家乡,做一棵扎根边疆的‘五星杨’。”

制图:扈硕

责任编辑:刘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