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厚植人文沃土 深耕中俄友谊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5-18 10:04

原标题:厚植人文沃土 深耕中俄友谊

今年是中俄两国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开启之年。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正式启动这一文化盛事。双方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互利合作、密切人员往来、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文明互鉴,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为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为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俄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普希金、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高尔基的《海燕》、契诃夫的《变色龙》是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文学佳作。中国的京剧、太极拳、茶道等传统文化也深受俄罗斯民众喜爱。近年来,中俄两国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呈现出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合作领域覆盖全面、合作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的特点。经过两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两国人民友谊不断深化,世代友好理念深入人心。人文交流已经成为发展中俄关系、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支撑。

一是合作机制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两国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07年该机制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这是中国首个副总理级对外人文合作机制。该机制下还分别设立专门分委会或工作组以开展相关人文交流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了24次会议,为推动中俄人文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机制的科学指导和统筹安排下,中俄人文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合作成效愈发显著,成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合作领域覆盖全面。中俄人文合作逐步扩展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诸多领域,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合作领域,双方重点推动双向留学、合作办学、语言教学、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研究学术难题等。在科技合作领域,双方重点支持共建现代化实验室和先进科研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双方还特别注重青年交流,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开展志愿服务等。

三是合作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互办主题年已经成为中俄人文交流的优良传统,也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特色和亮点,受到两国人民普遍欢迎。2006年两国首创性互办“国家年”,随后举办了“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科技创新年”“体育交流年”,以及今明两年的“中俄文化年”。在这一背景下,双方教育合作持续深化,双向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据俄方统计,截至2023年12月,超过4.4万名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高校学习,超过1.2万名俄罗斯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目前,已有19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在俄境内开办。随着俄罗斯“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在俄罗斯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约有9万名大中小学生学习中文,其中还有学校将汉语作为第二或第三外语来授课。中俄旅游合作也在不断升温,据中方统计,2023年全年俄罗斯赴华游客达99.79万人次。而据俄方统计,同期中国赴俄游客达47.7万人次,在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俄罗斯赴华旅游人数同比激增93%。俄经济发展部预测,到2030年,两国相互旅游流量将增长至少5倍。

中俄关系树立了大国、邻国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典范。中俄文化年的举办是两国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实际行动,顺应了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首先,中俄双方有着相似的文明价值理念。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但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应该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概括性地用“四个共同倡导”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进步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普京总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上拥有平等权利的居民。俄方认为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系列全球倡议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唯有尊重彼此文明、持续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夯实民意基础,中俄世代友好才能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世界的稳定繁荣才能得到较好维护。

其次,中俄双方以人文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在此次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弘扬睦邻友好传统、赓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夯实双边关系社会基础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双方愿共同努力,积极拓展两国人文合作,提升合作水平,扩大合作成果。为此,声明就两国在教育、科技、电影、医疗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出了计划。可以预见,中俄双方将持续完善合作机制,不断拓宽合作渠道,着力创新合作模式,充分挖掘合作潜力,以人文合作为根基,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全面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发展。

最后,中俄双方坚持以世代友好为基础,共同传递中俄友谊的火炬。中俄秉持永久睦邻友好理念,坚持全面战略协作,始终把两国人文交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夯实民意基础,同心共筑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当前,双方以落实《2030年前中俄人文合作路线图》为主线,不断扩大人文领域合作。两国领导人一道将今明两年确定为中俄文化年,提出双方要举办一系列接地气、连民心、有热度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两国社会各界、各地方加强交往,更好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相近相亲。

相信两国将以中俄文化年为契机弘扬友好,以庆祝建交75周年为新起点携手前行,共同开创中俄友好的美好未来。

(作者:王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