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生态、生产、生活越来越好

农牧民、外来工共同治沙实现“三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5-17 07:48

原标题:生态、生产、生活越来越好(引题)

农牧民、外来工共同治沙实现“三赢”(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白亚梅

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及周边集中连片裸露沙地防沙治沙区,一垛垛沙柳枝条和草捆绳码放整齐,轰鸣的拖拉机、汽车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

铺设现场,上千名当地农牧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正忙碌着进行标距测量、画线和沙柳栽植,随着一株株沙柳枝栽进提前画好的网格上,不一会儿,整整齐齐、环环相扣的网状草方格从无到有、渐次铺开,将黄沙牢牢锁在原地,为广袤的沙漠增添了无限希望。

“生态变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变好了”

鄂托克前旗是毛乌素沙地西部源头之一,也是毛乌素沙地南缘产业生态廊道重要节点,更是蒙陕宁三省区集中连片裸露沙地联防联治的标志性战场,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和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建立整合治理力量、加强日常监管、推动常态治理的工作机制,防治模式用沙柳打成2×2规格的网格进行扦插治理,然后在中间种植杨柴等固沙植物,同时进行围封、抚育、补植等综合防治,形成生态保护好、沙地治理好、生态效益好的良好效益,也是边界互通、沙漠相连、共同治理的联防联治典型工程。”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尤建庆说。

治沙现场,望着一望无际的草方格沙丘,还有连绵起伏的沙漠,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二道川村村民项小飞感触颇深。他说,在鄂托克前旗建立之初,每年三四月份,整个沙地风沙走石,环境非常恶劣。后来在防沙治沙的影响下,他和家人都开始参与沙漠治理。

“用沙柳、柠条和杨柴治沙、固沙,通过多年防沙治沙压沙,现在整个环境变好了,生态变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变好了。”项小飞说。

如今,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压沙治沙,植树造林。整个毛乌素沙地披绿,风沙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好,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据了解,2023年,鄂托克前旗完成生态治理任务76.4万亩,其中林业生态建设11.7万亩(工程固沙1.5万亩)、草原生态建设14.7万亩、围栏封育50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0平方公里,全旗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4%和42%,生态得到较大的改变。

打造示范区,带动农牧民增收

今年56岁的杜世强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乌兰胡舒嘎查党支部书记,开春以来,他每天都挨家挨户忙着给群众讲解“百万亩柠条种植”项目的各种好处。

“自家的草场种植柠条不需要自己花一分钱,投入劳力的话还有补助。种植柠条的草牧场不但植被好了、每家每年平茬还有上万元的收入。我们嘎查的柠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万多亩。”杜世强说道。

2020年4月,在争取“国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昂素镇计划用5年时间种植柠条100万亩,即“百万亩柠条种植”项目。

“百万亩柠条种植”启动至今,昂素镇16个嘎查3个社区共新增柠条种植面积34万亩。依托柠条种植,还发展起饲料加工、牛羊加工等产业链项目。加上原有面积,该镇到2025年柠条种植总面积将达到340万亩。

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一望无际的沙漠变成如今的绿树成荫,从曾经的了无生气变成现在的绿意盎然。

“今年,鄂托克前旗将通过‘政府统筹、国企牵头、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把境内的毛乌素沙地划分为‘一廊两带两区’进行分区治理、重点攻克,即毛乌素沙地南缘产业生态廊道、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毛乌素沙地下风口阻沙带、毛乌素沙地西部荒漠草原保护修复区、毛乌素沙地生态红线巩固提升区,从而牢牢牵住毛乌素沙地的‘牛鼻子’,掌握治理主动权。”鄂托克前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富云说。

据了解,今年,鄂托克前旗将集中打造2万亩典型示范区,实施林草生态建设80万亩、围栏封育80万亩。在保护生态和建设生态的同时,开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舍饲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农牧民参与建设生态的以工代赈工程,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责任编辑:杜亚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