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电动自行车行业筑牢安全标准底线

来源:经济日报
2024-05-17 13:29

原标题:电动自行车行业筑牢安全标准底线

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一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工人在组装产品,检验质量。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4228.1万辆,近5年产量年均增速为12%。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民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电动自行车行业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印发了《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旨在加强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充换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与健康可持续发展。

形成行业整治合力

上述两份文件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工信部将分期分批发布电动自行车企业“白名单”,发挥优秀企业模范带动作用,引导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引领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沟通,形成高效推进整治工作合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建议,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管,严格电动自行车企业认证管理,淘汰一批不具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作坊式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和产品本质安全水平;配合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建立事故溯源调查机制,将问题严重的企业列入失信名单。

天津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基地和市场集散中心,2023年电动自行车产量为1578万辆,占全国的37%,产值达246.9亿元。产业规模大也意味着市场管理压力大。“截至4月底,我们摸排了120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将摸排结果同步给市场监管部门,协助其精准执法。”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谷云彪告诉记者,接下来将继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健全督导检查机制,督促企业切实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定,规范生产和营销行为。

“我们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工作,今年3月专门布置了电动自行车整车和充电电池专项抽查工作,1200批次电动自行车和1000批次电池的抽查工作已经完成,检验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后续将根据抽查结果,严肃处置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监督司副司长王胜利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工信部全面排查有关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网上销售监管,指导即时配送企业优化团队;会同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非法改拼装行为,以及将车电分离出厂等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王江平提出,要加强《规范条件》宣传贯彻工作,引导生产企业对照文件要求进行改造升级;组织好符合条件的电动自行车企业提出公告申请,加强对已公告企业的事后监督,确保持续符合《规范条件》的要求。

强制性标准不能少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实施。据悉,该《技术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后国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必须符合其要求。

“电动自行车整车、电气安全、充电器等强制性标准也在修订中。”在王江平看来,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强制标准的出台,对规范电动自行车及锂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闻令而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针对辖区内企业开展《技术规范》宣传贯彻工作,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对标达标,加大整改力度。“3月25日,我们在无锡举办江苏省电动自行车行业标准宣贯及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邀请专家向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电池、电机、头盔生产企业宣贯安全技术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帮助企业准确掌握并实施电动自行车行业相关标准。”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曹阳说。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活动主体,贯彻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提升产品质量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依照标准设计生产,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把执行标准跟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王胜利举例,在选择供应商、管控原材料、把关经销商等方面,企业都应该有一套明确制度,保障全流程质量不出问题。

“此外,还要发挥本地区电动自行车相关行业协会作用,深入推进行业自律,引导生产企业强化合规经营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王江平说。

王胜利同样认为,企业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要重视质量文化、合规文化建设,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应该发挥好组织动员作用,呼吁行业从业者自觉执行标准规范,以高水平质量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报废回收体系

建立完善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和废锂电池回收处理体系,是落实好全链条整治方案的重要一环。目前,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存量巨大,对报废、回收体系提出了极大考验。

《规范条件》明确规定,企业应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自建、委托、合作等方式提供老旧蓄电池更换、回收服务。加强废锂离子蓄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宣传,引导消费者规范安全移交废锂电池。鼓励开展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管理。

在浙江长兴县,废铅蓄电池回收综合服务平台“铅蛋”于2021年8月上线运行,串联起产废、运力、处理三大重点环节,形成“投、收、运、处”一体化再生闭环,有效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地见效。据介绍,两年多来,该平台共计投售超14.5万单,助力县域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超99%、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基本实现废铅蓄电池资源全量利用。

“下一步,各地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建立完善本地区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和废锂电池回收处理体系,提升电池检测评估技术支撑能力。”王江平说,通过财政补贴、企业让利、金融支持等手段,提高回收服务网点、综合利用企业做好回收利用工作的积极性;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加快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企业、回收服务网点和废锂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改造升级。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