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事关畸形“饭圈文化”,国家体育总局作出部署
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给不少优秀运动员带来困扰,是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一些粉丝们控评、接机、跟拍、打榜应援,甚至入侵房间等等,让运动员个人隐私不保,心理压力增大,竞技状态深受影响。今年以来,多个地方相关部门在网上开设专区,受理曝光运动员个人隐私、干扰运动员正常比赛训练、粉丝之间互撕谩骂等问题的举报。
“饭圈”乱象干扰了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对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引导下,粉丝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这曲解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贬损了运动员奋斗和拼搏的价值。今年3月人民网曾刊发三评“饭圈外溢”系列评论,提出应将“饭圈”乱象外溢的苗头扼杀于萌芽,谨防“饭圈”乱象蔓延,尽早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下好“先手棋”,建好“防火墙”。
人民网三评“饭圈外溢”
一评:跨界传播 为害不浅
从多位体育明星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些“饭圈”中的非理性行为频频发生在体育领域,“饭圈”乱象正在冲击体育等领域。
“乒丝”搅乱体坛;剧场“站姐”扰乱现场秩序;读书文学网站的经典作品被恶意打低分;熊猫饲养员被疯狂网暴;高颜值医生遭遇慕名“打卡”……“饭圈文化”煽惑下的过激行为正在向社会各个角落蔓延,甚至历史研究等一些相对严肃的领域也深受其害。失序的“饭圈”已成“怪圈”,不断冲击社会底线、损耗社会正气,亟待纠偏。
狭义的“饭圈”已经式微,但广义的“饭圈”正在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互联网上的几乎一切话题。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饭圈”散播的画圈为牢、盲目崇拜、有你没我的负能量不仅有害身心,而且贻祸无穷。
二评:怪圈”失序 谈“饭”色变
为何“饭圈”乱象屡被斩草却无法除根,且流露出外溢苗头呢?乱象的蔓延,表面上是粉丝集体无意识行为,幕后却不乏披着粉丝外衣的利益链条上的“乱舞者”,他们在利益面前向来直接、赤裸。
为实现最大化盈利,体育与娱乐相结合成为商业体育营销主要模式。而在购买赛事运营权等常规盈利手段之外,复制娱乐圈“饭圈”灰色产业链,推动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圈粉引流也成为吸金利器。于是,体坛渐成顶流“星工厂”,一波波“明星攀比潮”接踵而至,套牢明星、绑架舆论、收割粉丝。
商业资本炒作,加上一些自媒体推波助澜、个别平台为流量不顾吃相,导致体育追星“饭圈化”愈演愈烈并走向失范。“饭圈外溢”让体育竞技不再纯粹。
三评:剑指病灶 扶正祛邪
“饭圈外溢”将偏执、疯狂、戾气扩散到更多领域。相关治理既要针对一系列症结打好驱邪“组合拳”,又当重视扶持正道固本培元。
整顿“饭圈”乱象外溢的关键在于重构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摒弃以流量牟取暴利的短视做法,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
当前平台热榜泛娱乐化态势不减,价值导向有待纠正。压实平台责任不可或缺,平台必须摒弃“流量为王”,主动审核剔除有害信息,不做有害信息的“传声筒”。
针对“饭圈外溢”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当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让无视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实施网络暴力者自食苦果,让恶意操控、煽动误导、借机渔利的始作俑者付出应有代价。
“饭圈外溢”不只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问题,要重视研究“饭圈”的共情特性,积极入“圈”解题。
国家体育总局: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
巴黎奥运会召开在即,营造一个文明理性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空间,既是所有参赛人员的期盼,也是展现我国体育迷良好形象的需要。
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表示,要把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的意识和要求,融入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安置的全过程,融入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服务、监管的全过程,并在思想教育、宣传引导、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有效举措,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全系统聚焦发力的共治格局。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要清醒认识到,“饭圈”乱象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队为国争光能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全国体育系统必须高度警惕、快速行动。
在此,我们呼吁: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