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广西桂林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书香”山水两依依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4-05-16 11:16

原标题:广西桂林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引题)

“书香”山水两依依(主题)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阳 通讯员 莫曲

“在河畔的遇龙·书屋,花香伴着书香,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山水,一种清新的诗意油然而生。”北京游客赵小小说,5月是花开的季节,广西桂林阳朔的遇龙河是一条会开花的河。

遇龙·书屋位于遇龙河景区入口,造型古朴,室内大面积使用原木元素,简洁脱俗,格调雅致,和周边秀美的山水相得益彰。

“可以借阅、阅览图书,参加文化活动;可以参观文创产品展示,咨询旅游事宜;还可以在这里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聊聊天,享受‘慢生活’。”书屋管理员微笑着对游客读者说,这里空间不大却“五脏俱全”,图书不多却融入山水美景。遇龙·书屋不定期开展特色阅读体验、非遗手工体验活动等,让游客在旅途中触摸桂林历史、感受桂林文化、品味桂林故事。

“以游客和当地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丰富景区服务业态和乡村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简称“桂林图书馆”)馆长钟琼表示,遇龙·书屋是桂林市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旅游的积极尝试。近几年,桂林市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探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

2019年起,广西桂林图书馆以“图书馆+”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空间、新场景和新平台,将桂林山水文化与阅读空间相结合,提供借阅、休闲体验和文旅融合空间。同时,桂林图书馆还通过与民宿、景区等合作,将阅读资源嵌入景区,推动全民阅读、文化活动和旅游服务的有机结合,构建桂林市多样化、多场景、多空间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桂图书屋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内,是桂林市2020年打造的城市休闲文化阅读空间。晚上9点,当城市的喧嚣逐渐退去,桂图书屋里仍然灯火通明,书架间穿梭的读者、阅读桌旁埋头阅读的市民共同构成了景区夜晚独特的风景。桂图书屋配备文学艺术、休闲养生以及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关的特色图书、文献6000余册。

“湖水荡漾,客船如梭。游客在湖里畅游,桂图书屋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温馨,整个景区变得诗情画意。”两江四湖·象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说,一缕缕书香可以改变整个景区的品质。

桂图书屋在运营过程中,广泛吸收社会力量,通过开展社会合作调动更多资源开展读书沙龙、志愿服务等文化活动,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智慧的服务。同时,书屋还改变传统阅读空间以图书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转为以人为中心,关注用户需求变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文创展示等多业态融合,丰富用户阅读体验。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夜读空间,还会不定期举办夜间读书会和各类讲座。这些活动把原本陌生的市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书籍的深意,分享彼此的观点。”家住附近的市民欧阳萍说,在桂图书屋,每次参加完活动后,她会购买一些活动中推荐的书籍和特色文创产品带回家,特别有意思。

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区域。近几年,桂林市公共文化场馆把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服务社区群众。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桂林市七星区社山桥社区的阳光·悦享文化空间正式启用,受到周边群众关注。作为桂林市首个设立在社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阳光·悦享文化空间不仅配备了1200册图书,还接入桂林图书馆的借还系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神粮仓”带来的阅读快乐。

“我们以共享空间联盟合伙人的形式,与桂林图书馆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社山桥社区党委书记周翠花说,文化空间主要的运行模式是社区提供场地,图书馆提供馆外资源拓展服务,社会力量提供运营管理服务,以“公益+低偿+市场”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

走进阳光·悦享文化空间,亲子阅读区、书籍共享区、分享交流区等功能区可供社区居民看书学习、喝茶休息。社区居民周艳正带着孩子在这里享受阅读时光。“以前我们从家里去图书馆的往返路程要40分钟,现在一出来家门口就可以借到书了,非常方便。”周艳说。

4月20日,桂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联盟成立。桂林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联盟由桂林图书馆发起,社会力量参与,首批会员单位包括行致书房、王城书屋、遇龙·书屋、千家洞文旅度假区“读书驿站”和“书香壮寨”阅读点等11家。该联盟的成立,旨在整合资源,加强交流,互相促进,推动桂北地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

钟琼表示,桂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联盟将在创新空间建设、管理机制和丰富业态方面发挥作用,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会商制度的常态化和资源整合的全局化,推动区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