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5-15 16:03

原标题: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特”的基础上要突出“融”。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发挥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优势,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解决“为何融”,推动办学思想融合。“为何融”是解决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提,两者要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机构设置上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指导思想互融。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均按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办学,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均需强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方面的教育,做到“立德”与“强技”并修、“谋业”与“人本”并重。二是培养目标交融。职业教育的实践比重相对较大,两者融合发展应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其中,锤炼品格高尚的“匠德”,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心”,提升就业立身的“匠技”。三是机构设置兼容。在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支持下,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推动特殊教育学校设置职教部,职业院校设置特教部,两者管理思想兼容,建立特殊教育服务清单、特需学生教育评估与认定、跨领域集体教研等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的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解决“融什么”,推动教学环节融合。“融什么”是解决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两者要在专业遴选、课程建设、教法探索上做好互通互融。一是遴选适合的专业。并非所有职业教育专业都适合特殊教育学生,因而要分析特殊教育学生的特点,按照“尊重差异,适合特点,加强合作”的原则精心选择适合的专业。如听障学生相对适合传统手工艺、服装设计等专业;视障学生则相对适合健康按摩等专业;有体育特长的残障学生可纳入相应的体育类专业学习,部分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已进入残运会争金夺银。二是建设适合的课程体系。专业选定后,要精心研究制订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院校融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可试行双方共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职业提升、康复训练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设立顶层课程模块,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供特教、职教学生进行跨类型选修。通过积极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打造一批分段式、重实践、强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水平课程库。三是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构建课程体系后,要按照“理实融通、岗课融通、数智融通”要求,确定适合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法。要贴近“00后”特殊教育学生认知特点,利用5G、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达到虚实空间的深度融合,增强临场感,弥补特殊教育学生感官上的不足,打造虚拟与实景教学资源交叉运用的“数智课堂”;尊重特教、职教生源的差异性,建立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多维课堂”;将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职教培养范式引入特教领域,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课堂”。

解决“怎样融”,推动师生群体融合。“怎样融”是解决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保障,两者要在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学生群体方面做好共组共融。一是师资队伍共通。将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职业教育教师进行共组,双方取长补短,形成混编的师资库。将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双能、双证”等要求迁移至特殊教育领域;将特教部分内容纳入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学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融合教育能力;推进职业院校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实行“两单列”,即单列申报名额、单列评审组织;细化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增加中、高级职称比重,开展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等。二是科研团队共组。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特殊教育对象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三类”(盲、聋哑、智障)残疾扩大到“7+2+N”类(“7”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2”为自闭症、脑瘫等特别类型,“N”为情绪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等“其他类型”)。针对新领域新问题,特殊学校可与职业院校进行科研团队共组、项目共研、成果共享,推动解决特殊教育瓶颈问题。三是学生群体共融。可借鉴他国经验,依托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尝试让特殊教育学生与同龄的职业教育学生混合编班共同学习,以改善残障、自闭等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构建由特教老师、职教导师、学长校友、朋辈群体等组成的职业生涯伴导圈,加强特殊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培养。

(袁刚,作者为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江苏省高职社科智库“新时代基层党建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副主任;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路径与机制研究——以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为例”〈B/2023/04/32〉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与建设路径研究”〈2023JSJG63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