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24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李敬文:黄河岸边的治河工匠

来源:中工网
2024-05-13 15:29

“该技术与传统人工测量不同,是利用激光和超声波两种探测方式,通过垂点角度转换,能够准确测量滩唇出水高度和其他高程、距离。”初春的利津黄河岸边,绿意盎然,蓄势待发,李敬文正在认真调试新设备“堤岸工程(滩唇)出水高测量仪”,这是李敬文与首席技师创新团队共同研发的移动式多频水情监测仪,他们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调试工作。

“投入使用后,它能明显降低咱们黄河职工近岸测量的危险性,测出的滩唇出水高度数据也更准。”李敬文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清澈的笑容。

李敬文,1993年参加治黄工作,现任黄河河口管理局利津黄河河务局张滩管理段段长助理。工作以来,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秉持水利工匠精神,坚守治河初心,在治黄最前沿,脚踏实地,勤于钻研,创新成果累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水利技能大奖、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齐鲁工匠、山东省首席技师等一系列重大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守好黄河是职责所在

1993年技校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一名黄河工人。他说老师傅说过“没有过硬的抢险技术,大水来了你就后悔一辈子。”李敬文一直默默记在心里,守好黄河成为他最朴实的愿望。在堤防管理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主动要求承担管理难度大、管理情况复杂的责任段,“越是复杂堤段,越能学更多东西。”这是李敬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上世纪90年代,治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方便观测和巡查,我们便在河边的工程上搭个帐篷,置办上炊具、柴米油盐,吃住全在那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没有白天黑夜,周遭是成群的蚊虫,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但是,大家没一句怨言,只为在离大河最近的地方站好第一班岗。”

不仅要自己练好,还要传承好

种类繁多的传统治黄技艺实践性强,技艺传承多依靠传帮带。“不仅要自己练好,还要把这些治黄技术传承好,让传统技艺焕发活力。”李敬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19年黄河河口管理局举办的东营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中,演练修做柳石搂厢项目,该技术厢体修做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险情的抢护。但该技术制作工序复杂又繁琐,真正熟悉掌握的人寥寥无几。为了练好并教会这项技术,李敬文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绘制了无数张草图,天天拿着麻绳在家伙桩上比划,并向单位的老河工以及河南局、菏泽局的治黄专家一次次请教,最终总结出一套最优柳石搂厢编制方法。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他从基础的栓桩绳开始教,一步步演示,手把手教学。师傅教得生动,学员学得认真,最终凭借团队的出色表现,利津局在东营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中获得“优胜单位”。

钻研技术感到很快乐

除了这股韧劲儿,李敬文身上还有一股倔劲儿。他喜欢跟难题较劲,发现问题已经成为他的日常思维方式。他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把发现的问题和好点子随时记在纸上,这一记就是30多年,成千上万张小纸条,筑起了他专业的高度,也夯实了他创新的基础。观察,学习,改进,在与难题的较劲中一项项技术创新成果应运而生。他说:“钻研技术让我感到很快乐,有时候做梦也梦到搞研究,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他先后有60多项成果获奖,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黄河治理和地方建设,创造了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河见证了李敬文从一名普通的“黄河工人”到追逐卓越的“治河工匠”的成长历程,是孜孜匠心的传承,更是如磐初心的守候。30余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与大堤为伴,与河水同行,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青春装扮大堤,用智慧建设黄河,书写着朴实精彩的人生华章。

(山东工人报 李冀)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