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在四川省普格县,一些农村青少年近视了但未配镜,有眼病但未治疗,经过免费援助——

“眼前的世界终于清晰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5-11 05:21

原标题:在四川省普格县,一些农村青少年近视了但未配镜,有眼病但未治疗,经过免费援助——(引题)

“眼前的世界终于清晰了”(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欢

阅读提示

普格县义务教育学校及普通高中学校52所,学生人数5万余人,因当地眼科医疗条件有限,除近视外,一些学生患有斜视、白内障等其他眼疾病,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及治疗。

“姑娘,这是你的眼镜吗?”成都普瑞眼科医院视光专科副主任医师杨英的问题引起了《工人日报》记者的注意,她对面的女孩叫罗洪呷呷么,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眼镜鼻托已有断裂痕迹。罗洪呷呷么告诉记者,眼镜的原主人是她姐姐,“刚上初中就发现自己近视了,但一直没配镜,到初三时完全看不清黑板,拿了姐姐的旧眼镜来戴。”罗洪呷呷么近视度数已接近500度,而眼镜度数仅有300度左右。

近日,记者在普格县各学校走访时发现,很多农村青少年近视了但未配镜,有眼病但未治疗。

很多同学眯着眼睛看黑板

电脑眼光、眼部检查、插片验光、测量瞳距、挑选镜架……一系列流程完成后,罗洪呷呷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副眼镜,“感觉很好,眼前的世界终于清晰了。”

此次配镜是完全免费的。今年4月,由普格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与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点亮明眸”眼健康公益行动走进该县,为山区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免费配镜3774副,在筛查中发现72名学生患有眼疾并达到手术指征,后续将为有意愿的困境学生提供手术救助。

普格县很多学生因此戴上了适合自己的第一副眼镜。特补小学老师木尔日窝告诉记者,他们事先为全校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视力筛查,发现84个学生已经近视,而这84人中只有5人平时戴眼镜。“之前很多同学都眯着眼睛看黑板,这次统一为有需要的学生免费配镜,学生及家长都很开心。”

普格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农村人口占比超90%。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晏和淘向记者介绍,该县义务教育学校及普通高中学校52所,学生人数5万余人,因当地眼科医疗条件有限,除近视外,一些学生患有斜视、白内障等其他眼疾病,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及治疗。

在夹铁镇中心校,3年级4班的班主任阿勒尔补告诉记者,班里有两位同学在此次公益筛查中发现患有白内障。“我们将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商量进行后续救助,提供全部医疗费用帮他们接受手术。”晏和淘说。

存在认知误区,缺乏眼健康知识

夹铁镇中心校6年级的阿西莫拉杂双眼裸眼视力为4.4,“坐在第一排都看不清黑板”,是她最直观的感受。她的父母常年在广州务工,平时她和兄弟姐妹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什么看不清了还不配镜?”面对记者的提问,阿西莫拉杂回答:“爸妈说,等不上学了就会变好,戴眼镜会越来越近视。”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及精力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杨英告诉记者,部分农村父母对于近视知识了解比较少,有的甚至有认知误区,很多人误认为儿童近视后越戴眼镜越近视。

除了家长的观念问题,记者跟部分中小学生交流时了解到,戴还是不戴,学生们有自己的顾虑。13岁的曲模日洛现在近视300多度,“周围戴眼镜的同学很少,我怕被大家叫‘四眼仔’。”螺髻山初中初二学生吉好王拉则是害怕受到家长的指责,“怕他们责怪我不爱护眼睛,根本不敢告诉爸妈自己近视了。”

“现在的学生电子产品使用过多,这是导致他们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螺髻山初中的教导主任马桂英说,学生自身的眼保健、眼健康知识也相对缺乏,不能正确使用自己的眼睛,导致用眼负担越来越重。

另外,配镜难、配镜贵问题在普格县也较为突出。记者走访发现,螺髻山镇上的眼镜店很少,仅有一两家,“学生要想配眼镜,需要到普格县城或西昌市区。但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去县城配眼镜。”普格县教体科局办公室副主任梁娥芬告诉记者,在普格县城及各乡镇的配镜成本,一定程度上比在西昌市还高,农村学生每副眼镜的验配费用动辄八九百甚至上千元,负担较重。

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副眼镜

“坐在倒数第二排看不清黑板”,让14岁的阿地莫子作意识到自己已经近视。去年,她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副200度的近视镜。“我不知道自己的近视度数,就按照商品的详情页随便测了一下。”阿地莫子作告诉记者。看不清黑板借同学的眼镜戴,没做过检查直接在网上买眼镜,眼镜断腿、镜片模糊还在佩戴……这些情况在这里比比皆是。

其实,除近视外,斜视也是常见的青少年眼病。“斜视会让孩子在判断物体距离的时候产生偏差,也容易因为外观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晏和淘说,大部分斜视可以通过斜视手术进行矫正,然而他发现,不少县级医院没有开展斜视手术的条件,也有些地方把斜视定义为整形手术而不是治疗手术,没有把斜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同时,对于很多偏远地区的家长来说,斜视不是急症,治疗的紧迫性不强,并不愿意主动寻求治疗。

“孩子们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一副眼镜、一台手术,他们更需要正确的爱眼、护眼知识,家长也需要树立起正确的眼健康观念。”杨英认为。

岳以英教授是原天津市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退休后作为志愿者,她长期参加农村青少年眼病筛查和免费配镜公益行动。岳以英告诉记者,提高农村青少年对眼保健知识的认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眼保健知识纳入日常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普及;其次,应提高家庭与学校的配合程度,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用眼情况;同时,开展眼保健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眼保健知识;最后,呼吁更多社会志愿团体加入农村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

“我们需要汇聚更多的力量,共同为孩子们的眼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岳以英说。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