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用大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张兰萍

来源:甘肃日报
2024-04-25 13:28

原标题:用大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主题)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张兰萍(副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白银市,有一位身负残疾的乡村女教师,在苦难命运面前,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奋勇攀登,可谓勇士;以大爱育人,坚守三尺讲台,扎根乡村教育,书写了美丽人生。

她就是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白银市白银区白茨滩小学教师张兰萍。

张兰萍在所热爱的乡村教育事业上坚守了整整40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为“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不仅如此,她还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救助和照顾家乡困难学生、孤寡老人长达20余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省园丁奖、全省自强模范、全省十大杰出残疾人、白银市十佳杰出乡村教师、白银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坚毅如斯,德厚如斯。

“让自己的天空长蓝,让他人的内心温暖,生命因此而充实和生动。”张兰萍在教学感悟散文《心灵深处的感动》中写道。

坚强

从白银城区出发一路往南,就来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水川镇。春天里,这儿的主干道是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路两旁杏花、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将每一个村子装点得灵动而富有生机。

56年前,张兰萍就出生在其中一个叫做白茨滩的村子。

早晨,黄河水汽氤氲缭绕的白茨滩村安静祥和,远处的雷祖山山峦起伏,眼前的农田村舍错落有致,张兰萍执教大半辈子的白茨滩小学就坐落在一片绿意盎然的农田旁。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小学,如今仍是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校舍墙上挂着的“文明、自律、勤奋、博爱”的校训牌鲜明醒目。

见到张兰萍时,她正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教室布置得井井有条,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习作和奖状。身形瘦削、鬓发斑白的她,面对仅有的3名学生,拄着双拐、手捧课本,讲得专注而投入。整堂课,孩子们全神贯注、认真听讲。

白茨滩小学由张兰萍的爷爷张玉理创办于1937年。爷爷教学有方、传家有道,留下“非图厚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也读书”的家训,成为张兰萍用毕生践行的人生信条。

“学校虽然是我爷爷创办的,但我却没有在这里上过一天学,我的小学课程是在家中的炕头上学完的。”课后,回到学校专门为张兰萍安排的办公室兼简易住所,她为记者细细讲述起过往的点点滴滴。

一岁时,张兰萍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七岁时,本该上小学的她,只能在家中的炕头上坚持练习写、算、画,但她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自学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那时,我从同村的小伙伴那里借来课本,趴在炕桌上学汉语拼音、学算术,想方设法多学知识。”

后经积极治疗和锻炼,张兰萍可以拄拐站立,并以优异成绩步入初中就读。初中毕业后,张兰萍以水川学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白银市有色一建中学(现为白银市第六中学)。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她,凭借顽强毅力,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上高中的时候,我读了很多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催人奋进的书。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也给了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病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后来,虽然张兰萍的学生生涯止步于大学,但她没有放弃寻觅展示自己才能的一方天地。“虽然命运紧闭了我人生道路的一扇门,但只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有拼搏人生的毅力,就能挺起脊梁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只要用最大的热忱迎接生活,生命就会赠给你更多的快乐。即使翅膀断了,架起双拐同样能够飞翔!”张兰萍在散文中写道。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亲朋好友纷纷劝说张兰萍留在生活条件优越、适宜个人发展的城市。

“那时有单位聘我去做会计出纳,有影剧院招我去做售票员,还有家长请我去做家教。”张兰萍回忆道,“但同时我也收到了家乡白茨滩小学校长的邀请,他说,‘回乡下吧,以你的特长,你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这儿的孩子更需要你!’”

老校长真诚质朴的邀请打动了张兰萍。1984年,张兰萍重拾行囊,从城市又回到乡村,跨进了彼时有着560余名学生、却只有12位教师的白茨滩小学,选择当一名乡村教师。

挚爱

一堂课结束,在张兰萍步出教室时,班上的一名男孩快速走到门旁为她揭开门帘。这名学生名叫陈嘉诚,和班上另外一名学生陈嘉宁是堂兄弟。

“陈嘉诚的家在镇上,离镇小学更近,但他的父母听说张老师教得好,从一年级开始就把他还有他的堂弟都送到我们学校,请张老师带他们读书。”白茨滩小学校长强鑫告诉记者。

慕名为子求学而来的陈嘉诚父亲陈胜中是浙江人,前些年和妻子、堂弟一家来到白银,目前在水川镇经营着一家超市。“我们通过村民、邻居了解到张兰萍老师教学水平高,对学生很负责,就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张老师,希望他们能在张老师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陈胜中说。

跟随张兰萍学习一年多来,孩子的变化都看在陈胜中的眼里,“孩子们现在对学习很上心,而且变得非常懂事,在家还会主动帮我们干活。”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张兰萍认真负责、教导有方,多年来在同事、家长、学生中一直有口皆碑。

“张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她注重作文教学的情境体验,注重经典诵读,还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做法,并总是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老师。”白茨滩小学语文老师魏家萍说。

成为一名好老师,是张兰萍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初心。“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立志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用我的智慧和本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张兰萍说。

教育是培根铸魂的事业。40年来,张兰萍为她所挚爱的乡村基础教育殚精竭虑。她自学完成了中等和高等师范教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她勇于创新,采用分层教学,使每名学生适性而全面发展,带出的历届毕业生成绩显著,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她注重培育学生综合素养,首创“语文值日生制”,设立阅读实践课,教给学生“勤阅读、勤摘录、勤记心得、勤分类、勤编写”的读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比赛写作文、互相评议作文,并精选学生400余篇习作编辑出版文集。她还曾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全部用于购买课外读物,把家中的书架搬到教室,为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启迪图书角”;给学生买篮球、象棋、跳绳等,设立玩具箱,开设游戏课。

张兰萍说,“看学生们认真读书和高兴地做游戏,是我最开心的事。”

她注重反思教学,总结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随笔散文等30余篇。她写道:

“我竭力把自己融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换位思考、换位相处,平等互尊。”

“时时提醒学生明白人生必须练就的两大本领,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

“只要在课堂上用教学的艺术感染学生,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用良好的氛围影响学生,学生就会学得轻松。”

“心灵要靠心灵去启迪,情感要靠情感去激发,美德要靠美德去培育,智力要靠智力去开发。”

……

她珍视并努力呵护着自己的每一名学生,曾为班上的困难学生交学杂费、买衣物食品、送学习用品,曾自费购买医药物资为孩子们的健康护航。

荣誉等身,口碑载道。张兰萍为家乡的孩子、为家乡的教育倾注40年心血,言传身教换来的是一份份至真至纯的师生之情。

曾明刚是张兰萍95级的学生,现在西安工作,每年他都会驱车前来看望张兰萍。“小学阶段,从张老师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之道,直到现在都让我获益匪浅。”曾明刚说道。

如今,逢年过节,张兰萍家的小院总是热闹非凡,前来看望她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给她讲外面的精彩世界,向她诉说事业学业的境况打算,对她倾诉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恍若还是庇护在她羽翼之下的那群孩子。

“是学生教我认识了自身的价值,鼓舞我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站’了起来。”张兰萍说。

执着

“尊敬的林阿姨,您好!由于大学期间学业繁忙,好久没给您回过信,不知道您近来是否安好!我现在还时常想起您当时对我的帮助,承蒙您的关怀,我才能达到今天的高度,顺利进行我的大学学业。我会继续努力,发扬您的精神,像您那样尽我所能帮助需要的人。”

这是一封曾受过张兰萍和她成立的黄河爱心基金资助的学生写给资助人林阿姨的信。这名学生是水川镇蒋家湾人,目前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读,张兰萍和黄河爱心基金资助了他两年半的生活费与学费。

“这名学生的家庭当时要同时供他和他的姐姐上学,经济陷入困境,我知道后就联系资助他上学。他很懂事,也很上进,姐姐开始工作后,他就第一时间告诉我不用资助他了。”张兰萍感慨地说。

张兰萍的公益事业始于2002年。那一年,张兰萍在几位慈善家的资助下成立了黄河爱心基金,开始了另一份传递爱与温暖的事业。

水川镇张庄村村民张康武是一名双腿残疾的独居老人,今年75岁,是村中的五保户。“张老师照顾了我30多年!”张康武告诉记者。

张庄村与白茨滩村相邻,20世纪90年代,身体残疾、无法行走的张康武住在菜地旁边的一个窝棚里,生活无法自理。从那时起,张兰萍通过她的哥哥不时给张康武送饭、送馍馍。

“2005年,张老师还给我盖了一间房哩。现在日子好过了,她也总是不定期给我送米面油,还时不时打来电话问我还缺啥。”提起往事,张康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多年来,张兰萍先后救助困难家庭百余户,现在每年还定期开展慰问救助活动,为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资助医疗费、学费等。张兰萍还在白茨滩小学设立黄河爱心基金奖学金,用来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同事、学生也纷纷投身公益事业,成为她的同行之人,有的亲身参与救助活动,有的不远万里为学校捐课桌、教学仪器、校服、图书等各类物资。

杨彦荣和妻子张丽珍都曾是张兰萍的学生,现在已成为她开展公益事业的“左膀右臂”。“上小学时,张老师带着我们做好事,给孤寡老人送物资。现在她还在坚持做公益,我们都很敬佩她,也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杨彦荣表示。

如今,张兰萍和她的爱心救助覆盖了白银区水川镇、强湾乡等乡镇,延伸至白银市其他县区以及天水、武威等地。

“开展救助活动时,大多数地方路途遥远、崎岖难行,也费心费力,但看到受助者在我们的帮助下精神焕发,脸上有了笑容,生活幸福安康,我们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张兰萍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记者初见张兰萍的那堂语文课上,张兰萍给孩子们讲的是一篇名为《开满鲜花的小路》的课文,文中描述,花籽无意中落在地上,来年春天,成就了一条芳香四溢的路。

张兰萍,用大爱铺就了一条开满鲜花的路。

责任编辑:杜亚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