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能不再“孤独”吗?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短视频二创风靡

《百年孤独》能不再“孤独”吗?

来源:成都商报
2024-04-21 14:27

原标题:短视频二创风靡(引题)

《百年孤独》能不再“孤独”吗?(主题)

多年以前,当38岁的马尔克斯紧锁房门,创作《百年孤独》的第一稿时,大概不会想到,这部长篇小说不仅给他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更在他去世后的数年,风靡中国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

4月17日,马尔克斯去世十周年,悼念一个伟大作家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阅读他的作品。可是这部在中国销量破1000万册,毫无争议的大师杰作,却被众多读者奉为“最难懂的书”之一,一度被很多人束之高阁。

随着短视频、AI的崛起,几分钟了解一本书,已经成为可能。这种方式,是解决“名著恐惧症”的一帖良药吗?

倘若马尔克斯在世,他会怎么看?

人名是

阅读《百年孤独》

的最大障碍

近日,余华向莫言的公众号投稿。两人微信头像曝光,一个潦草小狗,一个憨态小狗,酷似本人,迅速登上热搜。他们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网红”作家。

而在这两人,乃至好几代人的文学殿堂上,供奉着一个世界级的超级作家——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教会余华什么是“克制的才华”。但他的长篇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比起《百年孤独》,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好读太多。

莫言从《百年孤独》中悟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的长篇比余华更为丰饶和磅礴,然而无论是六世轮回的《生死疲劳》,杂糅多种文体的《蛙》等,比起《百年孤独》,仍属阅读门槛低的一类。

哪怕放眼世界,可与《百年孤独》的文学威望、成就与地位相媲美的名著,多数都相对易读,因为它们仅有一个,或不超过三个锚定的主角。

就像《生死疲劳》,以西门闹的轮回贯通五十年乡村历史;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视线基本没有脱离爱玛·包法利;司汤达的《红与黑》,几乎全部围绕于连展开;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让安娜和列文两个角色,交替进行,推进故事。

即使是不以单一人物为焦点,更为聚焦家族兴衰的名著,如《红楼梦》,也有“宝黛钗”这三个人物作关键引领,不至于焦点涣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同《红楼梦》一样有四大家族,但皮埃尔和安德烈这对好友几乎统领了全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则不必赘言,三兄弟便是核心。

纵使是全球公认最难理解、最考验读者的作品,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也有绝对的主角斯蒂芬和布卢姆,带领你走进都柏林的一天。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砖头”名著,都有一个灯塔式的人物,让读者不至于在深邃浩繁的文字海洋中迷航。

《百年孤独》“可恶”的地方就在于,百年家族七代人,角色名字几乎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奥雷连诺的排列组合。这是由于拉美的命名传统,继承前代亲属的名字,视为一种尊敬,与中国的名讳传统截然相反。

因此,《百年孤独》创造了一座名字的迷宫,并且这些名字又长又陌生,完全没有如爱玛、于连、安娜般简单易记、更贴近汉语读者的中心人物。

可以说,《百年孤独》随时在挑战读者的故事思维和记忆力。当你读到某一页,正沉浸于某个传奇的战争、动乱、背叛、远征等情节时,突然冒出一个似曾相识又无法确定其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的名字,就好像受到了一种嘲弄。

在短视频解读《百年孤独》的评论中,讨论最多的,正是小说的人名问题。

人名,构成了阅读《百年孤独》的最大障碍。

击碎这种障碍的方式有很多,要么搜索布恩迪亚家谱,阅读中随时对号入座,要么干脆不求甚解,只体味马尔克斯的语言风暴。短视频兴起后,创造了更丰富新奇的可能。

短视频领域的“孤独学”

在众多破解《百年孤独》迷宫的短视频中,播放量最高、用功最深、效果最佳的集大成者,莫过于博主“1379号观察员”,曾是平面设计师的理工男李燕飞。在抖音平台,他的“解读《百年孤独》”“《百年孤独》里拉丁美洲的历史”两个系列视频,共计30集,总时长达3.6小时,播放量超1359万次。

成绩的背后是他前后读书8遍,参考大量文献及超50G的纪录片,撰写8万字文稿,制作4个月的艰辛努力。

“1965年的某一天,时年38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与家人去阿尔普卡克度假的路上,突然调转车头,嘱咐妻子照顾好家务,然后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18个月后,《百年孤独》出世。”

“解读《百年孤独》”系列首更便是一段动画,带读者回到《百年孤独》的创作情景。他首先厘清了几个重要概念,比如魔幻现实主义、时空穿梭、人物穿插等写法的概念及随之而来的阅读障碍,并通过统计学的方式,建构数学的图谱,让人直观感受到书中角色的混乱与复杂。

变混乱为清晰、变复杂为简单、变乱序为正序,这就是李燕飞试图实现的解读效果。为此,他将整部书的结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并通过11个历史时期,为我们呈现出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史。

不同时期,对应不同的出场人物,分别为他们建立专属的动画形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情节描述时,李燕飞也会别出心裁地利用纪录片、油画、地图、社交网络、游戏界面等方式,创造出沉浸式“观影”氛围。比如初代布恩迪亚,因为与邻居斗鸡,一怒之下杀死对方,为鬼魂所扰,才出走故乡,中途来到马孔多。李燕飞仅用一个格斗游戏界面,便喜剧性地展示出了精髓。

最后他指出,整部小说只是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海面之下,关涉拉丁美洲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宿命,他制作了同样风格的拉美历史视频进行解读。

最值得一提,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其实是李燕飞的解读文字,流畅精确,无冗余的表述和泛滥的鸡汤味,在保持故事和人物的精彩讲解中,偶尔点缀一些趣味性的梗,整体文本完全可以视作一篇文艺评论。

通俗、生动、深刻兼备,李燕飞的解读,堪为拆解名著的标杆。此外,他还拆解了苏东坡、《红楼梦》、因电影而火爆的《沙丘》等名著系列。

当然,对于《百年孤独》这个巨大的流量池,不止李燕飞想分一杯羹。

各类视频平台上,针对作者经历、故事情节、人物小传、文笔金句、翻译版本、历史背景作出的解读,颇有百家齐鸣的感觉。

比如B站播放量最高的拆解视频,来自博主“一只萧包子”,他用55分钟、万字内容详解马尔克斯的童年、家庭、成长、文学的觉醒与发表,《百年孤独》的写作过程、大概情节,最后落到个人的感悟,如“记忆是抵抗孤独最大的武器”云云。最为快餐式的,则是“5分钟带你看完一个家族的百年史”,或“10分钟精读《百年孤独》”一类。基本上就是对李燕飞、一只萧包子的内容浓缩。以及搞怪耍宝用“变装”式的戏剧夸张吸引注意,或通过书中几个金句来贩卖鸡汤的、挂靠着“上岸”等关键词来传递个人情绪的、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打出中国版“百年孤独”来售卖其他书籍……

基本上,论解读之五花八门,各位博主的花招,恐怕远未穷尽。《红楼梦》有“红学”,《百年孤独》也有短视频领域的“孤独学”了。

借短视频 让大家“转回头重读这本书”

其实,《百年孤独》和《红楼梦》有一种隐秘的相似,使得它们都是可以被拆解,被短视频化的书。这种相似就是指人物的情感共鸣、情节的奇观色彩和思想的适度深刻。从情感来说,孤独、爱情、权力等话题,每个人都心有戚戚。这两部名著几乎写尽了这些情感话题。

从情节来看,《百年孤独》中涉及的磁铁、科学、失忆、大雨、战争、反叛、死亡等情节,带有神话、寓言、民俗、历史色彩,可谓一座奇观博物馆,最容易在网络传播。《红楼梦》的女娲补天、前世今生、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一僧一道、梦中鬼魂等等,亦是如此。

反观以舞会、宴会、庄园、剧院、战场等为主的托尔斯泰的长篇巨制,和乔伊斯笔下都柏林青年走在海边、街道、墓地、图书馆等处的经历与意识流动,显然网络世界更欢迎奇观化的《百年孤独》。

至于思想深度,《百年孤独》触及的历史、民族及孤独、死亡等哲学,称得上蔚为大观,但还在可以解读与思考的范畴;《红楼梦》的儒释道等各类思想,读者也能感悟一二。但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等,他探讨神学、自由、罪恶等思想,短视频只能止步门外。

情感的共鸣确保读者能够代入,传奇的情节保证内容的愉悦性,适度的思想则能够提供一定的知识含量又不至于把读者吓退。由此可见,《百年孤独》在短视频领域掀起热潮,实为一种必然。

诚然,短视频这种简化会丧失阅读原著的魅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浅薄化、碎片化、鸡汤化、利益化《百年孤独》的,更是不值一哂,它们仅仅是为了博取流量。

但对于李燕飞这类短视频创作者来说,他们更接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角色。老师当然不能代替你学习,他们只引领你入门,适当答疑而已。李燕飞曾表示,希望借短视频消除大家对“庞杂的人物关系的恐惧”,然后“转回头重读这本书”。“如果大家能对书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刨根问底的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没错的,对吗?”

撰文丨李瑞峰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