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奋勇向前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奋勇向前

来源:宁夏日报
2024-03-31 07:26

原标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奋勇向前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共产党宣言》最后部分发出的国际主义战斗号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在整个社会中一劳永逸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也明确强调:“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的基本遵循,是无产阶级实现奋斗目标的制胜法宝。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这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明确强调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联合起来,才能使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得到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要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要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治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才能坚守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全体中华儿女始终坚持的人生准则,爱国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管子·牧民》提倡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都是对中国人民爱国奉献的生动写照。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中国人民始终发挥伟大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团结一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的近代历史进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制胜法宝。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需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营造团结干事的氛围,就能激荡起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面临挑战,更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阵营,开创属于中国人民的新的辉煌。能不能赢得民心,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

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面对形势复杂、任务艰巨的现状,我们更加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就是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心系国家、民族,自身不断努力,铸就坚强意志,增强综合本领,锻炼坚毅品格,为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作出贡献。

路丽丽,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