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3-28 07:28

原标题: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能源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对新能源的开发、使用与普及作出重要指示和系统部署,揭示了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擘画了清晰蓝图。

1.把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既是能源结构连续变化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系统变革的过程,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把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需要全面认识新能源发展的历史规律、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

从历史规律看,能源革命是历次工业革命的先声,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成功孕育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要。无论是蒸汽动力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核心地位,还是电力革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都直接反映了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揭示了能源革命对工业革命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任何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必然以划时代的能源革命为前提。当前,全球正在孕育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机遇,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成功实现能源革命的概率,将是抢占下一轮工业革命先机的重要保证。

从现实需要看,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并由此破解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瓶颈,是契合我国资源实际、能源实际、发展实际的最优路径。作为全球工业大国,我国大量工业产品的生产规模已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实体经济的巨大规模优势稳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给我国带来显著的发展效益。然而,受限于传统能源总量和结构,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需求压力与供给制约仍将长期处于高位。面对这一情形,加快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供给效率、增加能源供给总量,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全面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和竞争能力。

从未来趋势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节能减排、绿色转型、气候应对等方面的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产业发展层次和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距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从而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推广和普及新能源使用,是确保我国能够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经验”的必然选择。

2.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新能源的内涵与发展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开发和丰富新能源类型。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的“新”主要体现为可再生性,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在内的各类新能源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潜力。因此,持续不断开发和丰富新能源的类型,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强教育宣传,构建完善的新能源研究理论和宣传体系,让更多人了解新能源的重要意义与具体特性,形成关于新能源发展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政策体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激励并引导更多市场主体投身新能源行业发展。

二是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的实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新能源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新能源的产业化程度越高、市场效益越好,就越能促进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居于明显优势地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稳居世界首位。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新能源的产业化作为核心工作,将新能源产业的市场效益作为核心指标,从产品成本的控制、产品品牌的打造、销售渠道的开拓等环节全面发力,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水平,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内生性发展。

三是不断扩大新能源的使用范围。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仅涉及新能源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过程,更需要在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拓展新能源的使用范围。在宏观层面,推动新能源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调、循环经济、美丽中国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融合发展,让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各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观层面,推动新能源与建筑、交通、制造、消费、出口等进行深度融合,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和绿色出口加快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在微观层面,立足居民生活各个领域,系统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是不断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近十年来,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尤其是光电、风电成本快速下降,为装机规模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然而,在使用新能源的过程中,由于光电、风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等不足,无法为用户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扩大使用规模的主要障碍。在此情形下,确保新能源供给与用户使用的稳定性,必须加快发展储能技术,结合新能源类型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推进物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气储能、热储能等不同类型的储能项目建设,布局配置储能的新能源电站,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调峰能力,不断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

五是不断夯实新能源的科技支撑。加快新能源发展从而保障能源安全是各国争相投入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在一些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明显优势,但鉴于新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和技术快速更迭的趋势,未来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仍要坚持研发为本,围绕新能源发展的系统结构和整体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进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先进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协同构建适应新能源系统的稳定技术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3.统筹协调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诸多难题和挑战的长期过程。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尤其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发展新能源并不意味着立即淘汰所有的传统能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动态替代与安全平衡关系,协同推进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以及新能源的有效开发工作,加快建立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是处理好产业政策支持与促进市场竞争的关系。提升新能源的产业化水平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最具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攻克新能源产业化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需要着力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快建立由中央制定整体规划、行业部门确定标准、地方集体响应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为新能源的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新能源的产业化需要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公平竞争、自由竞争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真正形成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三是处理好遵循整体发展规划与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契合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全局,结合国家绿色转型发展目标,制定系统性、整体性、约束性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持续深入推进整个国家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融合发展路径,在提高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同时,为整个国家新能源发展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四是处理好能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的关系。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影响甚至决定新能源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与新能源开发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新能源在利用环节还存在制约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储能、运能、耗能等难题。为此,必须从提高新能源发展质量的目标出发,一体化统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此同时,根据能源结构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全面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

(作者:蔡之兵,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