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渌”水青山里的“土特产”,如今变成了“金疙瘩”

来源:中工网
2024-02-27 13:25

中工网记者 陈颖

油茶树、楠竹、茶树……借着湘江的滋养,它们在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连绵不绝的青山中交错生长着。一批批人将目光投向于此,想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资源,发展地区经济,促进民众增收。在他们长期耕耘下,终于,渌口的特色产业冒出了头。

1500亩油茶园,成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基地

2010年,蒋永宏携家人从湖南益阳来到了渌口区南洲镇横江村。看着黄土地上漫山遍野的野生油茶树,他决心在这儿做一番茶油事业。

野生油茶树品质虽好,但树高量少,难以采摘与产业化经营。为此,蒋永宏引入了改良版的油茶籽,打算开辟一片区域试试水。

可油茶山所处的环境近乎原始——杂草丛生的乡间小道和崎岖不平的地势。要想青山化作能致富的金山银山,光前期的山林承包、环境建设和油茶树种植,蒋永宏就投入了千万余元。

树

漫山遍野的油茶树。 中工网记者陈颖 摄

谁曾想,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新产业,竟拓宽了周边村民的致富路。

朱细毛是横江村的村民,也是最早参与茶园油茶树种植的农民之一。栽种油茶树前,她一直处在待业状态。“我蛮满意这份工作,离家近,也能赚得一些钱。”据她说,2023年,他们栽一天油茶树能收入120元,摘油茶籽能收入140元。伴随着油茶树的生长周期,断断续续地,她一年也能多赚得五六千元。

如今,为在立冬前把油茶籽全部采摘完毕,蒋永宏一般会雇用30余名周边村民。这一副业收入,成为村民们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

油茶籽直销收入低,怎么办?蒋永宏开设了一间油榨坊,引入先进机器,并委托家人负责加工制作,生成茶油瓶装成品。同时,蒋永宏也着力将茶油产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预备构建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中包含甲鱼养殖、瓜果蔬菜种植、垂钓休闲、直播带货……

树5

茶油籽经加工成油。(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们的茶油主要销往株洲地区,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销往外省,走向全国。”在蒋永宏的规划里,随着自己茶油产业的不断扩大,他准备持续为社会贡献力量——帮扶200个建档立卡贫困对象。

楠竹化作村民致富“金疙瘩”

渌口区淦田镇八斗村素有“楠竹之乡”的美称。楠竹生长周期短,从出笋到成竹只需两个月时间,经采伐后还能持续不断地生长,于致富而言大有可为。但在2007年以前,八斗村里满山的楠竹一直销不出去。

时任村主任的易石乔四处筹集资金,花了几十万在村里办了个筷子厂。

八斗村的楠竹十分优质,且竹筷较木筷而言耐水性更强。长沙一次性筷子销售商闻风而动,考察后与筷子厂达成了以每5000元购入十五万双筷子的合作协议。

筷子的销路不愁了!

有这样的好消息,易石乔赶紧向村民们征收竹子。据统计,村里每年的人均收入因销竹子多了500元。这下,楠竹真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疙瘩”。销售量上去了,利润有了,易石乔开始面向全村招竹筷加工人员,并为其购买意外保险。职工日薪则根据工作难易、工作效率,从100元至200元不等。

3

郁郁葱葱的竹林。 中工网记者陈颖 摄

这样,15位原来只能在家干些农活、做些小手工度日的村民,在家门口的筷子厂工作后,一月就能有五千余元的稳定收入。

但办厂的风险不小。2023年,与筷子厂达成合作的一家销售商跑路了。筷子厂员工们一个月的努力白费,易石乔也一下损失了8万余元。他跑法院,打官司,但钱一时半会回不来。村民们的工资怎么办?

“我绝不能欠村民们的钱。”易石乔决定自己把钱垫付上。时至今日,那8万余元仍旧没回来。

算起来,筷子厂每年大致能取得一百余万元的收入,刨去给工人们发放的工资、从村民处收购竹子的钱以及引进自动化设备的资金,赚不了多少钱。

2

生产出的竹筷成品。 中工网记者陈颖 摄

让他坚守住初心的,是他在2007年担任村主任时立下的铮铮誓言:

“我是个残疾人,但绝不会把村办残!”

曾因一起意外事故而没了四根指头的他,在生产竹筷时始终是先锋。有些抱怨工作又苦又累的工人,也因为他的精神而更专注地投入到生产之中。

2024年新年后,一些村民听到了关于易石乔将关闭筷子厂的传言,便纷纷找到他。

“今年筷子厂还会办下去吧?你要是不做了,我们的竹子可就难得销出去了。”

村民们的话令易石乔深感责任重大。“好,我肯定会一直办下去。”

“我们的产业要‘土’得掉渣、‘土’得出奇、‘土’得可爱”

“高大上的产业我们肯定比不过,但我们有‘土’味优势——生态。”渌口区淦田镇南塘村村主任张伟军自豪地说。

身为村主任,张伟军有许多利用土特产助力南塘村乡村振兴的创新想法,如生产竹制手工艺品、推行“穷游”型旅游模式、打造高山云雾茶品牌……在村集体的支持下,目前村中的竹制手工艺品项目得到落实,并取得了10万余元的收入。

但张伟军意识到,这离实现产业化经营仍有一定距离,最大的难点在于谁来生产?

据南塘村村委会的调查统计,南塘村共有1500余人,如今留在村里的约有400余人,且大多为非劳动力人口。

要想发展竹制手工艺品、旅游、制茶等产业,必须要有年轻力量的支撑。张伟军计算过,南塘村共有18000亩竹林,以目前常住人口来算,一个家庭劳动力就能够承包300亩竹林用于生产,这完全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生活开支。但当前的情况是,由于乡村劳动力的缺失,很多竹林资源被荒废掉了。

痛感资源流失,张伟军打起了头阵。从未接触过工艺品制作的他靠着对竹制工艺品图片的观察以及实地考察,也像模像样地制出了一个凉亭。

“第一次做得不好,第二次肯定会比第一次做得更好。”张伟军希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都可以,大家一定可以!”

1

张伟军制成的第一个竹亭。中工网记者陈颖 摄

“穷游”型旅游模式则在张伟军脑海里盘算了很久。村里每年都有不少村民在小河里捕捞黄鳝、虾米、小鱼仔等,他们可以把水域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做成一个农文旅融合的品牌。

首先,由村干部带动村民们对小河中的水产品进行经营、宣传,通过原生态、新体验的标签来吸引游客。接下来村民们便可以就地发展农家乐,打造南塘村餐饮业品牌。最后,需要大家共同落实好“穷游”方针,让游客不用花很多钱,就能在这儿玩一天。

但这目前仍是张伟军的一个想法。他知道一个产业的培育会面临很多困难,如土地流转、资源分配等,这往往会耗费一两年的时间。他决定再多去村中及优秀产业示范基地进行调研,待一切考虑都成熟后再实施。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渌口区内各乡镇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