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李子禹:守护中国速度的铁甲勇士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李子禹:守护中国速度的铁甲勇士

来源:中工网
2024-02-03 14:51

人物名片

李子禹,1999年出生,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体事业部加工中心操作工技师。在工作中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和团队一起突破高铁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打造了国内首台0.2毫米精度的高铁侧墙焊缝打磨机器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工匠”“唐山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多次在公司、省市及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因成绩优异,被公司破格评聘为技师,职业层级直接晋升到L3,享受公司激励津贴,并纳入公司操作技术核心人才管理。

李子禹调试工业机器人手抓

人物速写

走进中车唐山公司车体事业部智能打磨车间,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车体零部件的搬运和打磨作业,机器的轰鸣和金属的撞击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气息,仿佛在演奏一首工业生产的交响乐,李子禹身穿工作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铁甲勇士”般的他双手在各种复杂的机器和工具间熟练地穿梭,每一个动作充满着专业和自信,眼神中满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高铁打磨机器人,是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而在其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技师,他们就是“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子禹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实则不然,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操作,对每一块高铁部件进行精准的打磨,以保证高铁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铁路交通安全,也关乎着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从一位普通的技术工人到“全国技术能手”,成长的路上,李子禹面对一次次技术难题从不抱怨,从不退缩,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艺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

李子禹与工友一起研究零件图纸

以梦为马 职业技能大赛点亮人生

“我从小就喜欢鼓捣这些东西,像拆拆电视、修修收音机,对零件很是感兴趣。”回忆起对梦想的懵懂,李子禹有些激动地说,“初中毕业后面临着就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院校的选择,但是我确实喜爱技术操作这方面,于是很开心地报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

“记得在2015年的一天,我在实验室看到咖啡冲调机器人在冲调咖啡时的一系列动作,取料、搅拌、加糖……我被深深地吸引,惊叹机器人操作的智能和先进,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职业发展方向,希望能进一步探索机械的奥秘。”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操作水平,李子禹找到老师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并常常向老师请教机器人知识的学习,老师也看到了他的浓厚兴趣和脚踏实地,推荐他可以多参加一些技能竞赛和同行比拼,锤炼自己的技能。

经过不断地向师长请教、查阅资料,在2016年,李子禹参加院级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大赛获得了三等奖,但他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有点“不服气”,仍然不断地学习,一有时间就翻书。2017年,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职业技能大赛”自动化工程系单片机系统设计及应用大赛(中职组)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2018年5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中获得一等奖。

李子禹与同事探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示教

匠心独运 为焊缝打磨机器人安装“眼睛”

2019年,李子禹走出象牙塔,毕业走进了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负责机器人侧墙焊缝自动打磨工作,开始了与高铁的不解之缘。李子禹深知,高铁的安全和舒适性离不开每一个细节的打磨,而他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高铁打磨的质量。他需要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他知道,他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对高铁安全的保障。

高铁车体的铝合金材质对焊接和加工的缺陷很敏感,车身的每一个焊缝和加工边都需要精细打磨,消除尖锐棱角和焊接缺陷,减少应力集中点,确保动车组质量安全。在智能打磨车间投入使用前,每一辆车体的1140个边角的精细打磨,都是通过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李子禹在工作室与同事设计图纸

“我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就已经投入‘高铁打磨机器人’了。”李子禹说。对于这个“新朋友”,他还是有些陌生的,面对没有了解过的操作指令,没有学过的编程程序,李子禹在工作期间跟着工友们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我就多向工友前辈们请教,同时我也会利用空余时间查阅一些专业书籍。”面对“难啃”的操作指令,一条条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方便自己查阅、记忆。白天在车间跟着工友们学习,晚上下了班自己给自己“开小灶”,笔记本上的密密麻麻全是他为了自己梦想付出的甘之如饴。

如果把高铁焊缝打磨机器人比作一个人,那激光模板基准就相当于眼睛,然而激光扫描仪模板3个位置的几十组数据都是实时计算、实时存储,还要将这些数据调试到要求的0.001毫米精度,一旦超过范围打磨就会跑偏,并且还需要把激光的数据转换为机器人实际移动的距离,李子禹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他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吃住在厂区,利用生产之外的时间,针对12类不同模板、几百组不同数据,进行了2500多次实验,收集了1.2万多个数据,最终把4条焊缝打磨误差全部控制在0.2毫米,打造了国内首台如此高精度的高铁侧墙焊缝打磨机器人。

随后,身上有这样一股“倔”劲儿的李子禹被全国劳动模范张雪松看中了,在公司“导师带徒”大会上正式拜师张雪松为技能导师。“有一次师傅在加工钳工的零件,我在旁边观摩学习,我认为当时已经操作得差不多可以了,但是师傅对哪怕一个小零件的要求也非常高。”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触动着李子禹,在张雪松的精心指导下,李子禹的操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在2020年11月第三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中独占鳌头,荣获“唐山工匠”荣誉称号;在同年12月“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项目中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获得了“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子禹做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身上也有股子‘倔’劲儿,看到子禹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我。”张雪松告诉记者。

突破极限 创新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在完成高铁侧墙焊缝打磨优化后,李子禹把目光一转,“地铁搅拌摩擦焊缝只能通过手工打磨,需要3个人蹲在焊缝旁边,手持2公斤的角磨机,共同打磨4条20多米长的焊缝,工作起来噪音刺耳。既然机器人可以打磨高铁焊缝,那么为什么不能打磨其它车体的焊缝?”李子禹决心创新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把它应用到地铁上。

“公司使用的侧墙焊缝自动打磨设备的工装及各项参数,都是厂家根据复兴号车体焊缝量身定制的,不适用于地铁上。”在试验过程中,就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高铁与地铁的侧墙弧度不同,地铁的侧墙不能平整地放到工装上面;二是重新调整激光模板。李子禹解释说,“它的焊缝跟高铁不一样,高铁焊缝是一条半圆弧状的,地铁焊缝是一条扁平状的,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激光模板基准。中间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向师傅请教。”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李子禹和同事们通过修改工装、调整模板、调试程序,反复进行了大量试验。终于,李子禹和团队成功将侧墙焊缝自动化打磨设备应用到地铁铝合金车体焊缝打磨工序上,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勇于挑战 用智慧守护“国家大动脉”

2022年,调任工装设备组不久,负责设备维修的李子禹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嗡——嗡——”正在运行的水切割设备突然报警,设备停止运转,工友急切地找到李子禹,“水切割设备停止运行了,您快过去给看看!”到达现场后李子禹通过查看报警日志,很快就找到了症结——伺服电机电池亏电,导致设备上三个轴对应的编码器的存储数据丢失了。

“原装电池采购周期至少需要10天,会严重影响生产链,我们等不起。外国人能生产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吗?”李子禹立即带领工友们开展攻关,不懂制作方法,就查阅大量资料;没有元件,就从废弃的设备中拆卸;没有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就独立进行设备参数配置。经过反复的试验,水切割设备终于重新运行。

平时李子禹不仅要确保打磨的精度和质量,还要对打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1月10日上午,架车机的升降平台发生故障。每个升降平台是由两组柱子控制,其中一组柱子在操作上升时停止运行。工友们请来了这位年轻的“李师傅”。

“毕竟老师傅们都修不好,我也担心修不好。”李子禹得知之前已经有经验比较丰富的师傅们过去检修,但是并没有修好后低声说。其实年轻的李子禹也是第一次维修升降平台,并不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只能逐一排查。排查机械是否卡顿,电器是否正常运行,通过电脑查看PLC程序,对照图纸检查电路,李子禹很快发现是继电器损坏,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转。经过对症下药,仅仅半天,升降平台恢复正常工作。

“我是高铁的守护者,我有责任保证每一辆高铁都能安全运行。高铁焊缝打磨机器人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我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步伐。”李子禹虽然斩获了一个个荣誉,完成了一次次攻关,但是李子禹始终没有停下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脚步。李子禹先后自学了机器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PLC等技术,也对数字孪生技术等引入工厂的新知识下了很大功夫。他毫无保留地把参加历次竞赛的收获分享给工友们,帮助大家共同提升;同时将自己在潜心钻研技术之时的学习收获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在省部级期刊《华东科技》,以第一作者发表《试论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范式》等多篇论文,《外接工具连接装置及工业机器人》《矫形装置》等获国家授权专利。

作为张雪松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李子禹先后参与完成了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等铝合金车体生产任务,攻克了车体侧墙焊缝全自动打磨等20余项技术难题。其中《解决搅拌摩擦焊毛刺需人工去除的难题》《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及培训教程的深度开发》《侧墙工序磨片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利用》等6项成果获得中车唐山公司创新成果奖。同时,他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做成技能课程进行宣讲,累计覆盖270人次、授课47课时,极大提升了员工整体操作技能水平,有力支撑了高铁车体制造数字化、智能化产线建设。

李子禹的工作是保证被誉为“没有翅膀的飞机”的高铁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质量的追求,他的每一次打磨,都是对高铁的一次呵护;每一次操作,都是对技术的一次提升。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到高铁打磨专家,“99后”李子禹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为高铁打磨“钢筋铁骨”,让速度与安全并存,是高铁焊缝打磨机器人背后的英雄,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守护者”。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耿诺冰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郑荣玺)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