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992年第三次石油危机:从油价波动到经济震荡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1990—1992年第三次石油危机:从油价波动到经济震荡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1-26 14:12

原标题:1990—1992年第三次石油危机:从油价波动到经济震荡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历了一场由海湾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又称第三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对全球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

1988年,伊拉克石油部长面对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提出降低原油生产配额的建议。由于科威特拥有丰富的下游石油产业,不担心低油价,因而在1989年向OPEC提议将其国家石油生产限额提高50%,达到135万桶/日。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入财政困境,无力偿还科威特提供的140亿美元战争贷款,遂请求科威特免除其战争债务。1989年下半年,尽管伊拉克和科威特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债务问题未得到解决,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科威特石油产业几乎瘫痪,炼油厂停工,国际石油供应中断。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61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并对其实施全面制裁,限制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全球石油市场因此受到影响。原油价格从7月底的每桶21美元上涨至10月中旬的每桶46美元,增幅达113%,使该事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也称为“第三次石油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波动,尤其对石油进口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深受油价上涨冲击。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至6.11%,消费者支出的下降,商业投资和金融市场受到负面影响。随着经济活动放缓,美国的失业率从5.5%上升至7.8%,国内生产总值(GDP)收缩了1.4%,工业生产下降了4.5%,许多制造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的企业面临破产或规模缩减。为应对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了降息措施,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3%,以刺激借贷、支出和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还增加了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包括签署《城际表面运输效率法案》,通过为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项目拨款创造就业机会并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措施缓解了石油危机造成的短期影响并帮助美国经济逐步恢复。

日本作为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经济同样受到了油价飙升的打击。这场危机对日本的经济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日本的“海湾战争震动”。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日本不仅提高了非石油能源的使用,还提高了能源效率。这些措施帮助日本逐步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开始经济重建。

欧洲经济也受到第三次石油危机的显著影响。石油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了能源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了欧洲国家的工业生产和消费者支出。例如,1990年英国的平均通胀率达到7.02%,这是自198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高通胀环境增加了生活成本,导致消费者支出减少,从而影响了整体经济增长。这场危机迫使欧洲国家重新考虑其能源政策,特别是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方面,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和投资替代能源,以降低未来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此外,为了应对危机,欧洲各国央行采取了调整货币政策的措施,包括降息和货币供应调整,以刺激经济增长。直至1991年,随着国际油价的稳定和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欧洲国家开始逐步从这场危机中恢复。

在这场危机中,OPEC成员国面临了特殊挑战。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冲突状态使其各自每天丧失约430万桶的石油产量,这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油价从7月底的每桶21美元上升到8月6日的每桶28美元,并在10月中旬达到峰值。尽管出现了油价飙升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9个月,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时间相对较短。国际社会的迅速反应和随后的军事干预帮助缓解了未来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从而稳定了市场并恢复了信心。然而,由于伊拉克军队在撤退时破坏了科威特的油田,直至1991年11月火灾才完全熄灭,两国石油产量的恢复需要数年时间。OPEC成员国为弥补伊拉克和科威特减产造成的石油缺口,增加了石油产量,并通过石油产量调整和国际协调,才控制了这一增产策略可能带来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维持了市场的相对稳定。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有效的宏观政策、稳定的能源储备及多元的能源体系不仅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也是维持全球经济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石油危机至今仍有警示和启示意义。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美国及欧洲各国均运用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其中货币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经济危机时期,市场需求普遍减弱,投资和消费活动受到抑制,为刺激疲软经济恢复活力,中央银行可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通过降低基准利率,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借贷意愿,降低企业财务压力,进而促进市场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市场购买力。购买政府债券或金融资产以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流动性,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适度货币宽松缓解汇率压力,减轻货币升值压力,维护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促进经济体内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激发经济活力。

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第三次石油危机突显了经济体过度依赖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同时揭示了能源战略储备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中的重要性。为有效提升对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中断的抵御能力,国家应建立或扩大战略石油储备,选择便于运输的地理位置建设储油设施,基于对国家石油需求量的分析确定储备规模,持续监控国际石油市场动态。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并开发国内能源资源,减少对任何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依赖,降低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敏感性。建立国际能源储备机制,共享资源和信息,增加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性。

构建多元能源体系。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能源发展呈现低碳化、电力化、智能化趋势,现代能源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各国发展和国际竞争。为应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波动和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应减少对单一能源的过度依赖,投资多样化的能源组合,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灵活和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探索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助和市场激励措施。优化现有工业过程,采用节能生产技术和工艺,建立严格的能效标准、倡导使用节能产品,推动能源消费的效率提升。(刘明 吴志华)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