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首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发布!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3-12-06 14:14

原标题:首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发布!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2023年)》(以下简称《指南》),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积极盘活存量等系列举措,切实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用地的能力,提高基层用地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共包括11章45条,附录包括乡村振兴用地负面清单和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清单两部分。

具体来看:

适用范围

《指南》在适用范围中将乡村振兴用地类型分为村民住宅用地、乡村产业用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用地等,并依据《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指导目录(2021年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等文件,分别明确了具体的项目类型,增强了《指南》针对性。

四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

三是坚持存量挖潜,高效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权益。

完善县镇村规划布局

《指南》明确,完善县镇村规划布局。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明确村庄分类布局。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规划,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允许在不改变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情况下,优化调整村庄各类用地布局。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调整结果依法落实到村庄规划中。

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指南》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每个脱贫县每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戴帽专项下达脱贫县;原深度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

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用地类型、控制性高度、乡村风貌、基础设施和用途管制要求、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农村产业。

观点

引领筑牢乡村振兴“地”基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无论补短板还是促发展,都必须立足于土地。作为我国首个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指南》紧扣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乡村振兴用地类型分为村民住宅、乡村产业用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乡村公益事业用地和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用地等,提出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它为当前各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流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行动提供了重要遵循,对后续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土地制度创新和用地支持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施行政策,贵在落实落细。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农村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能不能处理好发展与土地的关系,关系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未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政策精神吃透吃准,绷紧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闯“雷区”这根弦,确保执行落实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不漏“死角”,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地基。

乡村振兴的年轻力量:小伙毕业回乡,5年扮靓300多个村寨

“这些年村里考走了10个大学生,没有一个留下来的。既没技术留下也没人留下,如何振兴?”这一直是压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曼勒村支部书记岩见心头的一块石头。2018年6月,转机出现,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岩温叫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回村创业,像“神笔马良”一样,用5000平方米墙画把曼勒村变成了“童话世界”,村民每天像生活在画中,游客也纷至沓来,曼勒村成为拥有千万流量的“网红村”。

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太美了!”60岁的赵先生从沈阳出发,坐了56个小时火车、8小时大巴来到曼勒村旅游,下车便拍个不停。

曼勒村建于1127年前,离景洪市40公里,村名源于村中的一棵麦勒树和一棵麦拉树,二者合称“曼勒”。相较周围众多古村落,过去的曼勒村并不显眼。村舍经历了由茅草屋、木头房、砖木房到砖混房屋的更迭,村头巷尾时见残垣断壁。

2015年7月,在武汉上大学的岩温叫回家过暑假。他在自家斑驳的墙壁上随手画了两个美术字“曼勒”,走过的村民都会多瞄上两眼。见大家爱看,次年,岩温叫又在自家另一堵墙上画下一幅傣族“吉祥兽”。这一次,围观的村民更多。

有村民觉得岩温叫的墙画好看,主动请他画画,没有报酬,只给个材料钱,岩温叫欣然答应。他发现,曼勒村里有很多废旧的墙面,有的长满青苔,有的布满裂痕,“稍微清理一下都是很好的‘画布’”。他作画时,村民们不时驻足观看,有的还主动帮岩温叫涂抹颜色。

“这么多人喜欢,为何不留下?”2018年6月,岩温叫从湖北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回到了曼勒村,打算就在村里画画。

“我在这里长大,文化多样性、动植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能给我更多创作灵感。我回到西双版纳,就是想改变老家面貌。”他说,“上大学并不是想离开农村的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11月30日,岩见告诉记者,这是岩温叫带给村里的最大变化。80亩的村寨里,岩温叫陆续创作了5000平方米墙画、地画,遍及各个角落,村中老幼都很喜欢。村民岩燕说:“脏乱差不见了,每天像生活在画中。”

2022年,曼勒村获评云南“省级美丽乡村”和“市级旅游示范村”,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拥有千万流量的“网红村”,村里125户613人,人均年收入突破18600元。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故事

每个村子有每个村子的故事,故事总也讲不完。在曼占宰村村口,长12米、宽3米多,约40平方米的巨幅墙画描绘了500人参加赶摆节的场景,被游客们称为西双版纳的《清明上河图》,轰动一时。

澜沧江边的曼占宰村是城中村,村名在傣语中有“大象曾经待过的地方”之意,曾以脏乱出名。2021年,曼占宰村请来了岩温叫,希望他用墙画讲好曼占宰村的故事。

在村妇女主任玉波西湾看来,岩温叫有“点石成金”的能量。“画面上500个人,动作形象各不相同,有烧烤的、有跳象脚鼓舞的、有击剑的、有放高升(冲天炮)的,还有泼水的、划龙舟的,村里的快乐都被岩温叫定格在墙上了。”

岩温叫说:“墙画上的人物都有原型,村民可以从画中找到自己。”通过村里老党员玉燕的介绍,岩温叫留意到87岁的老太太玉约。她佝偻着腰,每天背着包包到村里来找80岁的妹妹聊天,早上过来,下午回家,常年如此。岩温叫花了两天时间观察老太太的动作和神态,传神地将这个姐妹情深的温馨故事定格在墙上。

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在这里,岩温叫带领团队画了7幅总面积408平方米的3D地画,荷池、溪流、大象、孔雀等地画,已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打卡点。

墙画走上旅游产业之路

2020年,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团队成立,来自傣族、哈尼族和汉族的8人团队从自家村寨开始,将墙画画到云南各地,并远赴北京、重庆、广东、四川作画,扮靓了300多个村寨。“一平方米收费200元,材料成本只需要几十元,利润还是不错的。”岩温叫说。

岩温叫的事业做得不错,村里也在积极规划如何发展旅游产业。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都会积极给岩温叫搭手,做清洁、填颜色,主动擦亮旅游村的牌子。

“这里建游客休息区,这里建民宿。”岩见拿着新鲜出炉的曼勒村旅游规划图告诉记者,他们将对外招商引资,发挥“美术村”的优势,建设民宿、农家乐,为来村里游玩打卡的人提供更多服务,这样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也特别推介了曼勒村,称其墙绘极具特色——“曼勒村将艺术家引进村,把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旅游,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出了更多创新型文旅业态”。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证券报、南方网、大武汉客户端等)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