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高铁掌掴”事件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05-23 13:10

原标题:“高铁掌掴”事件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先藕洁

“拿500块钱就能随便打人?”95后女孩何娜近日在社交平台刷到一条高铁掌掴视频,深感气愤。视频中,一女子在乘坐高铁途中因制止“熊孩子”撞椅背遭到对方家长掌掴,并进行反击,警方认定此事构成互殴,对“熊孩子”家长罚款500元,对该女子罚款200元。处罚结果公布后,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何娜对处罚结果表示不解,“难道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记者近日在街采中了解到,不少年轻人表示在生活中遇过此类不文明现象,“确实很无奈”,如何化解也令部分青年困扰。

“如果有人打我,我肯定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会还手”“作为妈妈,涉及孩子的问题我可能比较冲动,但不会先动手”“ 既然受到了侵犯,我一定要打回去,不能白挨一巴掌”……街采中,年轻人的看法并不相同。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张荆认为,发生纠纷时,谁先出手是案件定性的关键点,民间有“先下手为强”的说法,两人发生口角,谁先出的第一拳、第一脚是问题关键。“第一拳、第一脚是事情出现暴力性质的关节点,因此首先出手方应是事件的全部责任方或主要责任方,需严格处理。有了这样的明确规矩,才能厘清责任,定性处罚,避免和减少从口角到暴力行为的转变。”

95后青年姚文说,“乘高铁、飞机时,经常遇到‘熊孩子’在过道乱跑,大喊大叫,若是家长不管,很少会有人愿意出面解决”。00后大四学生凌凌发现,生活中随意吐痰、插队、乱扔垃圾、“咸猪手”现象也较常见,“我觉得还是要提高个人素质”。

95后小伙石头认为,“熊孩子”的习惯培养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父母’”。“我觉得父母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关怀孩子上,优质的陪伴往往比物质给予更重要”。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指出,公共场所的运营者和管理人员有责任维护好公共秩序,遇到不文明行为,可以寻求工作人员帮助,避免双方发生冲突。同时,他建议,完善乘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将大喊大叫等不文明行为纳入公民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在一段时间内限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宏勃表示,“高铁掌掴”事件是一次普法契机。他建议,执法部门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作出相关解答,“谁执法谁普法”,以此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扩大执法效果。

如何在公共场合建立与陌生人的和谐文明关系?李宏勃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喜欢被人冒犯,不想被人打扰,那么就应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用同样的标准约束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种心态,都懂得个人权利的边界、就能实现与陌生人和谐相处。”

80后青年常小丢提出,“可以在高铁等密闭公共场所准备小贴纸、绘画板、玩具等小礼物供儿童玩乐,低成本就有可能实现维护公共场所井然有序。”90后小伙聂东期望执法部门能细化政策,对破坏秩序的人处以罚款,“让他心疼一下”。

媒体人李小萌近日也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0-3岁属于婴幼儿,作为家长应在旅途中尽量照顾孩子需求,安抚他的情绪;对于稍大点的孩子,父母应对其有所要求,对孩子要做到有关注、有约束、有照顾。作为乘客,多给予一些忍耐和宽容,如遇过分行为,可以寻求工作人员帮助,切勿直接呵斥未成年人。”

(文中受访年轻人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