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汇·2023年河北大工匠 | 许红阳:化朽木为神奇的90后木雕传承人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工匠汇·2023年河北大工匠 | 许红阳:化朽木为神奇的90后木雕传承人

来源:中工网
2023-05-13 09:44

原标题:化朽木为神奇的90后木雕传承人(主题)

——记河北大工匠、井陉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红阳(副题)

人物名片

许红阳,井陉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石家庄许红阳木雕博物馆馆长。从小受父辈的引导和熏陶,13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20岁便初步掌握了木雕技法,经过多年磨炼,将薄浮雕升华至2-4毫米。作品《美人鱼》于2014年荣获雕塑界重要奖项——刘开渠奖。许红阳先后荣获河北大工匠、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冀青之星”、石家庄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许红阳虽是“90后”,却处处透出成熟与稳重。“从小跟着父亲去深山里寻找雕刻木材,自然皮肤黝黑。有时雕刻一个细节,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都忘了戴防尘面罩,导致现在说话有些沙哑。”

在许红阳木雕博物馆的工作室,只见他提手握刻刀,神情专注地按照先前描绘好的线条凿刻手中木块。刻刀所至,木屑纷飞,一凿一刻间,原本造型怪异的木头渐渐显露出老鹰的模样。“井陉木雕有着独特的魅力,希望通过努力,将井陉木雕传承好、发扬好。”许红阳语气坚定地说。

13岁开始苦练木雕技艺

在石家庄市区繁华的中山路上,一座白墙灰瓦的三层小楼内不时传出敲打声与凿击声,推门进入,一件件木雕作品映入眼帘,或形态逼真、或气势恢宏,或小巧玲珑,令人叫绝。

许红阳观察浮雕形态,他在薄浮雕技艺上精益求精

一位年轻人正在专心雕刻着木雕作品。

小楼名为许红阳木雕博物馆,正在忙碌着的年轻人是博物馆的主人——井陉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红阳。他说,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奇思妙想。

许红阳的先祖曾在清朝宫廷造办处专门负责宫廷木雕工艺制作,随着清王朝结束后,许氏木雕第九代手艺人将宫廷木雕技艺带入民间,流传到井陉县,许氏后人在井陉继续发扬木雕技艺。许红阳则成为许氏木雕第十三代传承人。

“我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每天看到的都是斧凿与刻刀,闻到的是木屑的香气,耳濡目染,渐渐也喜欢并迷恋上了雕刻。”许红阳说,他七八岁就跟随父亲到大山深处搜集雕刻木材,13岁便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

一天上千次的雕琢,抱着几十斤的木头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许红阳毕业后,依然坚持自己的雕刻理想,全身心投入雕刻的研习中。“父亲用后的废料,山里的枣树,榆树上的枝杈,只要是能接触到的原木,都是我练习的材料。”许红阳说,太硬的材料刻起来费劲,太软的材料刻起来又太肉,不容易成型……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年幼的他。不服输的许红阳咬牙坚持,三伏天,屋子里热得像个蒸笼,他闷头用凿子打胚,汗水如雨,湿透了衣服也顾不上换,刻刀划破了手,找块布包上,接着刻。

经过父亲悉心指导和许红阳长时间的摸索,他逐渐掌握了选材的要领和祖传的雕刻技艺,那时,他还不足20岁。

而丰富的农村生活成了许红阳雕刻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农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陆续成为雕刻原料,清晰的纹路,大自然赋予树根流畅的线条,一块块其貌不扬的木料经过雕刻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有生命和灵魂的作品。

许红阳整日与木料和刻刀为伴

薄浮雕技艺升华至2-4毫米

许红阳走到一件一米长的木雕作品旁驻足,凝视了很久。

“这件作品叫《松鹤延年》,在雕刻中运用了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才呈现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效果。”许红阳介绍说,“你看舌头和嘴连接的地方,一方面,使用透雕,让嘴部更立体,另一方面,使用薄浮雕,使得舌头只有2-4毫米薄,这样鹤的形象更灵动。但这对雕刻技艺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下刀的深浅,用力的大小,稍有差池,这里就会断裂,整件作品也就毁掉了。”

许红阳讲起木雕专业滔滔不绝,脸上自然流露出自豪感。他说,许氏木雕主要采用古法浮雕来进行雕琢。浮雕分为深浮雕、薄浮雕、浅浮雕和镂空雕四种,作为许氏后人他始终坚持传统技艺的操作流程,牢记“一刀刻一下,一下凿一刀,刻刀顺线走,线面成接合”的雕刻技艺,使得雕工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鲜明厚重,形成了井陉木雕的独有特色。

许红阳绘制苍岩山桥楼殿木雕创意稿

“薄,才能显出木雕的灵动、鲜活。”许红阳说,在人物、花鸟的雕琢中,很多要运用到薄浮雕技艺。为此,许红阳在传承中不断寻求突破,致力于把薄浮雕技艺锻造至更高“段位”。

“那时候刻坏的木料一车一车往外拉,长期握木槌、拿刻刀,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每隔一星期就得修剪一次。”许红阳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使技艺更上一层楼,他用来雕刻的几十种工具除了祖上留下的,还有自己动手做的。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刻刀刻出来的作品才能成为自然流畅而细腻的艺术品。

经过多年磨炼,许红阳将薄浮雕技艺升华至2-4毫米。“分毫之差却能使木雕作品呈现出更加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许红阳说。

“你看这件作品《比翼双飞》上面的蜘蛛网,每一根网丝只有2毫米细。雕刻这些细节时,大气不敢出。这不但考验技艺,还考验耐力和专注力。”许红阳指着这件最新雕刻的作品,表情严肃,仿佛回到了当时聚精会神雕刻的时候,他接着说,雕刻时要把握好每一次下刀的力度才不会造成断折,而且雕刻的每一刀,都需要“快、准、狠”,哪怕只有一刀出错,整件作品都要作废,容不得半点闪失。

从一花一鸟到辽阔河山,从石桥长堤到绿柳楼阁,许红阳的木雕作品集中了他从艺十多年的精华。

许红阳和同事商量改进赵州桥禅意灯的木雕工艺

精雕细刻巧琢出神韵

许红阳总结自己的木雕工作说,创作一件木雕作品首先是构思,然后是构图,构图首先制作泥胚以做参考,接着是选料,进入雕刻阶段后,更是工序繁琐。由于木雕是一件不可逆的作品,只要一个步骤做坏,整件作品就跟烧火柴没有区别,所以要认真细致地将木头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大到小地刻凿,再经过修光、打磨、着色、上光等多个步骤,一件匠心独运的木雕作品才得以完成。所以,雕刻小件作品需要半个月,大件作品往往要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

在展厅正中间摆放的木雕作品《一带一路》,即使隔着厚厚的玻璃,也能让人感到崖柏的丝滑、人物的神韵以及木雕技法的绝妙。“完成这件作品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许红阳凝视着这件作品,记忆又回到了当年。

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许红阳深受启发,决定以古丝绸之路为题雕刻一件作品。

他特意选中一件两米长,500多斤的崖柏树根进行雕刻,利用原木的自然形体,共雕刻了11匹骆驼,体态丰盈,气势昂扬,寓意为“一带一路”,又雕刻了5个人物,寓意为“五通大道”,此外,他还利用崖柏原料上的天然孔洞作为城门,在旁边雕出城楼、参天古木,形似险峻的玉门关。

“木雕只能做减法,所以每一笔每一刀都要格外小心。”许红阳说,每一只骆驼的形态,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要经过细细研究与雕琢。

历经一年多时间,这件融入了许红阳深深国家情怀的崖柏作品才最终完成。偶然机会,这件作品被匈牙利驻北京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看到,连声称赞,并邀请许红阳将这件作品送至“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陈列在国际展区进行展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

在他眼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件作品叫《松鹤延年》,用崖柏雕刻,寓意长寿吉祥;这是《八骏图》,选用金丝楠木雕刻,寓意马到成功、前程似锦……你们看,它们虽是些平平无奇的木头,但经过精雕细琢,却可以展现万千世界。”许红阳说。

许红阳向参观者介绍树抱石根雕

能工巧思焕发木头新生命

在工作室,一件独特的木雕作品格外吸引人。四下张开的树根作鱼身,翘起的根部做鱼尾,配以精雕细琢的鱼头,栩栩如生,又匠心独运,让人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

“这件木雕作品叫《金鱼满堂》,充分体现了木雕艺术的三分巧雕、七分天成。”许红阳介绍说,多年前,他的父亲从深山里带回来这块儿奇形怪状的木头,许红阳越看越欢喜,“这多像一条金鱼呀。”

巧思巧雕。许红阳利用这块木头独特的造型、自然的纹理,经过雕刻、修饰,一块儿奇形怪状的木头,摇身变成了艺术品,令人称奇。

“每次看到奇特造型的木头我就很兴奋。”许红阳沉浸在自己的木雕世界,深情地说,有的材料一眼看到时就已拥有一个不寻常的外形,有的则需要苦思冥想,不断构思。所谓七分天成,三分雕刻。最简单的也是最冒险的方法,当然是先搜集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然后再对着它们,相看无厌,时时亲近,一个即时的创意也许就在长久的琢磨推敲后猛然蹦出来。当然,一念之差,或妙到巅毫,或又平淡无奇。但一个成型的好的木雕就跟绝句一样具有刹那间的美感,即使简约无比,但纯粹的意象和片段的感受,却能给人以无尽的审美。

他的大型崖柏木雕《美人鱼》,就是利用一块奇特的“树抱石”,以中国传统仕女的优雅风韵,结合西方故事的现代形式,雕刻出美人鱼倚靠在石头上的造型,其态优美自然,恬静娴雅,于2014年荣获雕塑界重要奖项——刘开渠奖。

许红阳正在雕刻老翁

《祥龙出山》《飞龙在天》《山水人家》……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木雕作品美不胜收。许红阳说,有些木头生来要么珍贵,要么奇形怪状,这些在他眼中都是难得一求的好木料。他可以本着木头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因势象形,因材施艺,或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或精雕细刻、线条流畅;或简洁概括,巧用自然。在他的神手妙思中,它们要么更加奇异生辉、要么化腐朽为神奇,令人赞不绝口。

当然,木雕过程中也会因为不能预测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

“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木头的外形,木头里面的结构、软硬程度不可预估,所以有时需要及时调整。”许红阳指着一件木雕作品说。他利用一块崖柏设计构思雕刻《全家福》,通过雕刻动物鸡的一家,体现五谷丰登的景象。在雕刻到鸡爪的时候,木头中出现腐烂,不能再进行雕刻,但作品已经进行了大半,不能半途而废。于是,许红阳改用浮雕,将鸡爪雕刻在鸡脚上,呈现出另一番美感。如今,这个作品摆放在博物馆,让大家感受它的奇思妙想。

许红阳在沿袭与传承古艺的基础上,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研发了200余种文创作品和非遗衍生品,如手串、烟斗、茶具、灯具、寝具等。使古朴、浓厚的雕刻艺术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国内外家居艺术品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为弘扬井陉木雕,许红阳创办了木雕博物馆和名家工作室,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体验非遗。接下来,许红阳将秉承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在家乡井陉建设井陉木雕乡村振兴产业园,为助力文旅强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河北工人报 文/记者高超 图/记者毕春华)

责任编辑:郭丽娟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