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从四个维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辽宁日报
2023-02-21 08:49

原标题:从四个维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需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积聚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优势。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赢得关键领域主动权,关乎我国产业发展安全和国家发展安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需要坚持大局观和整体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战略层面提升资源配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强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带动,坚持“跳出科技看科技”,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引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着眼长远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完善科技政策,找准着力点,为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政策支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基础保障。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激励创新事业,为加快实现科技自强自立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流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战略层面提升科技创新力量。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培育好整合好创新要素,需要依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整体强化。要强化国家使命导向激励,立足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以平台和项目为牵引,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要在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上下功夫,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共享平台、精准对话平台、高效协作平台等。要用好人才第一资源,统筹重大科研任务和科技发展长远目标,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储备力度,将之作为系统性工程抓牢抓实。要为科技人才跨地域、跨行业交流合作畅通渠道,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增强科技人才发展信心。要优化战略资源有效配置,找准产、学、研、用薄弱之处,抓住创新关键环节,推动创新要素向不同应用场景自由流动,鼓励引导创新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等流动,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强化普惠性民生领域科技供给。

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涵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活水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实践层面接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唯有扎扎实实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才能从源头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要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既要强化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加强基础学科规划建设,夯实基础研究力量,又要鼓励自由探索,保护好、挖掘好自由探索社会潜能,不断拓展、深化、细化新的认知疆域,以更加包容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科学创新。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攻关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有原始创新潜能的科研人才“甘坐冷板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入融合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入融合,聚焦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推动科技创新,使科技成果转化贴近需求、贴近市场;强化科技成果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要有“以己之力”的自觉,也需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筑牢国际合作基础,以开放合作思维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扩大我国科技资源对外开放,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要积极投身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聚焦全人类共同重大问题加强国际联合研发与合作创新,积极构建更多、更持久的合作共赢伙伴关系,切实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要以全球视野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对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外国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的参与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

苏杭、徐健,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