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论地方工会培育工匠人才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论地方工会培育工匠人才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

来源:中工网
2022-09-19 16:10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其中,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更是新时期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宝贵人才资源。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2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写入其中,为工会组织牵头负责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支撑。工会在培育工匠人才方面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肩负着时代重担。

一、工会培育工匠人才的理论基础

工会培育工匠人才具有理论基础,微观层面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中观层面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宏观层面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该理论认为,与物质资本(厂房、设备等)相对应,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基于此理论,工会应发挥工会大学校的教育职能,立足市场需求,开展职业培训、搭建竞赛平台,加大对工匠人才的培养投入,扩大高技术知识型人才比重,选树和培育各类工匠人才,推动社会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该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报酬与代价的关系是核心,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交换、互利互惠,一旦报酬与代价出现不对等,就会导致交往中的一方产生不满情绪,这就可能最终使交往关系中断。基于此理论,工会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充当中介角色,工会参与工匠人才培育与选树,为职工提供理想的发展环境和更高质量的培训教育,能够满足工匠人才内心获得尊重与肯定、实现自我成就的需求,出于平等交换心理,人才也会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与创新,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价值,促使企业愿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对工匠人才的培育当中,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三)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的创立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指利用非市场决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机制。工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职工的桥梁和纽带,职工通过工会表达意见、提出诉求,工会将相关意见诉求传达给政府,并以工人组织的身份参与政府决策,发挥民主决策作用。政府通过工会改变人才培养的资源调配方式,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对个人选择偏好与需求倾向进行引导,培育更多的工匠人才。

二、地方工会培育工匠人才面临的问题

目前,工会组织主要通过实施常态化职业培训、开展各类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宣传工匠精神等方式培育工匠人才。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系统化工匠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

(一)培养水平不高

工会组织开展的职业培训,内容侧重于基层职工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普及提升,一些前沿知识和高端专业技能培训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工匠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培育的效果不足。工会组织的劳动和技能竞赛覆盖行业和职工范围相对较小,众多的小微企业并未定期组织相应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培育的规模不够。

(二)激发创新意识不够

部分有一定学历和职业技能的产业人才,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工匠人才,主要就是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工会组织的职业培训内容很少涉及创新知识,能够有资格参与工会组织的创新技能大赛的职工人数较少,基层工会也普遍缺乏对职工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人才的培育效果。

(三)防控人才流失乏力

随着区域间的人才争夺战日益白热化,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通过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条件以吸引外来人才落户发展。如果在区域竞争力和员工薪酬水平方面优势不明显,区域人才吸引力和集聚力相对不强,容易导致人才的外流现象。作为地方工会组织,应当肩负起激励和留住会员职工在本地发展并努力减少人才恶性流失的职责。尽管一些地方工会组织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加强和有离职意愿的职工的交流,以图挽留人才,但总体来看收效甚微。

三、地方工会培育工匠人才的路径探析

(一)整合工匠人才资源

一是建立动态人才发现机制。安排工会专兼职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基层产业工人进行动态化观察,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产业工人的交流,发现具有工匠潜质的产业工人,及时制定个性化的工匠人才培育计划,通过思想引导、技术培训、资源支持等方式全面加强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二是组织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竞赛内容应包含技术理论、技术实践、职业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竞赛的程序和评审的过程都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绝不能走形式化,竞赛所得出的结果要长期公示,并接受广大基层职工的监督。三是建立工匠人才档案。工会通过广泛挖掘和收集优秀人才的信息,完善建立工匠人才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整合匠人的能力特点、技术特长、创新成果等,为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优势所长。

(二)加大对工匠人才的激励力度

一是技能导向政策激励。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看,工会应该通过提供技术培训与自学资源,满足成长需求;通过提供畅通的职业发展渠道,满足发展需求;通过提供技术贡献荣誉奖励,满足成就需求。从工会倡导的职工文化看,需要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企业行政看,工会应争取提高技术型人才的薪资待遇,使之与职工技能水平相挂钩。二是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工会应该通过创建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争取企业为优秀人才提供人员、资金、设备、场地、材料等资源支持。同时,也可通过整合资源自建产业创新基地,配备专业设施设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三是构建价值展示平台。搭建匠人擂台赛,以技术实力、产品品质、创新性等作为评分标准,将过程与结果通过工会宣传渠道对外公开,作为技术模范长期公示。探索建立跨类别、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推动劳模、工匠、技师“联智联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聚能、赋能”。

(三)完善人才吸引机制

一是建立需求调研机制。工会需要深入基层调研工匠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精准满足工匠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区域因素分析,优化营商环境;利用工会所长,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进驻。二是建立离职应急预案。工会应该协助企业建立职工离职应急预案,内容应当包含人才离职先兆预警机制、人才离职意愿分析、人才离职原因分析、人才离职交流机制、人才离职挽留机制、人才离职交接程序管理制度、离职损失防控措施、离职后总结反馈机制等,全面给予指导。此外,工会还要协同企业建立畅通有效的离职优秀人才返聘召回渠道,同时对返聘人才待遇的公平性进行监督。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工会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工会、乡镇街道级工会、企业工会、园区工会、工会委员会的设立,形成完整的纵向组织体系;同时根据行业领域、职工特点差异,建立产业工会、女工工会等,从横向上加强工会组织服务网络精细程度,形成全面覆盖的综合工会领导和服务网络。二是加强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基于工匠人才对工会服务的实际需求,动态性地审核工会制度适应性,定期对工会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完善、补充,注重各项制度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规范工会各项活动,为工匠人才培育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作者:邵月娥,单位:安徽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责任编辑:陈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