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关于福建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关于福建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工网
2022-09-19 16:12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近期,福建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走访部分福建省产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设区市产改领导机构、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重点围绕推进福建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展开调研,并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年12月,福建省委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福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初,福建省委成立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由36家相关厅局共同组成。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产改领导小组和各相关单位、各级具体牵头负责及工作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聚焦重点任务、完善工作机制,使福建省技术工人队伍得到全面加强,技能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新增技能人才12.53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680.24万人,技能人才数占就业人口数比例为30.84%,其中高级技能人才新增3.04万人,总量达209.1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为30.75%。其中,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6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5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26人,获得“福建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084人。

二、主要做法

落实“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以全面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打造四大工作品牌。

一是打造“红色基石”品牌,把思想引领作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奠基石。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福建省集中广泛开展“红五月”系列活动,通过开设系列宣传专栏专题专版及推出特别节目《时代先锋》、公益广告“致敬劳动者”、抖音短视频“致敬劳模”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依托林祥谦烈士纪念堂、潮江楼王荷波纪念馆和全国第一家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的工运历史资源,举办主题活动,夯实技术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

二是打造“工匠学堂”品牌,把技能培训作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加速器。福建省总工会立足福建特色和产业特点,投入1400万元打造“八闽工匠学堂”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为广大一线产业工人提供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综合性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学习记录、线上测评、证书颁发、补贴申请、积分兑换、技能等级评价等配套服务。目前,平台总注册人数达10.6万人,参与学习人数达5.4万人,完成学习3.2万人。2022年,计划上线第三期50门工种课程,并在福建省确定100个民营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点;在“十四五”期间,选定10个行业(工种)每年每个行业各培养1000名,总计10000人以上的高级技术人才,助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三是打造“主题竞赛”品牌,把技能提升作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总工会联合80余家单位,共举办224场省级职工技能竞赛,涉及807个工种,范围涵盖各行各业,直接参赛人数达1500万人次。不断探索和推动“市场化”“实战化”“平台化”的竞赛项目,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如海峡信息赛“市场化”创新竞赛案例入选“全国非公企业竞赛案例集”;建设行业竞赛“实战化”创新竞赛经验被《工人日报》报道。2020年5月,福建省总工会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探索以“云竞赛”形式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在融媒体平台启动2020年福建省劳动和技能竞赛,直播活动全网观看量达百万人次;2022年1月,启动福建省首届数字工匠技能大赛。

四是打造“园区枫桥”品牌,把权益保障作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强心剂。福建省总工会在全国首创职工法律服务“园区枫桥”机制,以职工法援工作室、劳动关系调解工作室、劳动仲裁庭和劳动法庭为基础单元,以一站式服务为基本表征,以工会、司法、法院多元参与为基本形式,以多方联动为职工优选权益维护路径、推动园区劳动关系和谐为工作基点,力求通过“大法务”服务,扩展职工维权的边界,丰富法律维权服务项目。目前已在福建省12个试点园区建立了“园区枫桥”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领域的政治安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和难点。一是制造业缺工情况突出。根据2022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统计,福建省一线技术工人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52.38%,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缺工近9万人。二是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福建省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长年维持在1.5~2.0,市场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企业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较多,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不足。三是年轻工人“跳槽”问题突出。一线年轻工人跑路转行现象普遍,很多年轻工人干几个月就换一个地方,一线工人流失率在30%左右。受工资福利待遇、生产生活条件、职务“天花板”等因素影响,年轻工人更愿意从事工作时间较灵活、收益较高的服务业,由此外卖员、快递员成为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应届毕业生选择工人职业的意愿不强。应届生普遍对入职企业意愿不强,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首选还是考研升学、参军等多种暂缓就业渠道。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岗和技术岗对应届生素质要求高、需求有限,而生产一线岗位数量较多,但是较为艰苦,对应届生吸引力不大。二是供方市场总体不活跃。一方面,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较为成熟的专业人才在市场上流动、求职的较少;需要持资质证书上岗的岗位,提供的薪酬偏低又难以聘请到需要的工人;一般专业技术类岗位及研发类岗位依旧存在“招聘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福建省的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与系统内相当职级岗位薪酬基本持平,但与外省发达地区相比,仍难于吸引并留住优秀技术工人。三是优质培训资源依然短缺。目前福建省各类优质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机构、实训场所、师资力量,以及优质线上培训资源较为短缺,相较于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工人规模和技能水平还有差距,高质量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企业主体责任发挥不到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认为中高级技术工人从事的是无差别劳动。不少企业担心工人提升技能后,会因不满足企业提供的待遇而走人,因此普遍不重视或不愿意投入培训。

四、思考和建议

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议,积极探索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综合性平台,推动技术工人“提质增量”。

(一) 打造“引才”平台,逐步增加工人数量

一是建立完善系列激励措施。根据技能人才的不同学历、经历、能力等,制定不同的福利待遇政策,吸引技能人才来闽留闽工作,也引导福建省在外务工的技能人才回闽工作。二是推进工匠学院规范化建设。结合福建省民营经济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资源特点,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学院。推动上市企业、国有企业建立工匠学院,引导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三是支持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积极推进校企共同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自主培养一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二) 打造“育才”平台,着力提高技能水平

一是推动专业化职业培训。结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加大和拓宽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与范围,统筹部分财政资金用于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通过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行业性职业技能培训联盟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优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推进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生态建设。同时,重点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因材施教,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和专业方向,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二是推动深化学历教育。强化培养技术工人力度,建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与产业结构布局同步调整升级,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推进福建版“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形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扩大面向企业在职员工的招生规模,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学历水平。三是推动竞赛提质增效。大力开展多领域、多工种职工技能竞赛,把竞赛打造成为推动重大产业发展、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拓展职工职业发展通道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中的主体作用,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热情,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三) 打造“留才”平台,不断提升归属感

一是改进技能评价方式。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需要、职业发展趋势、人才发展需求,不断培育壮大职业技能评价机构,加强评价能力,稳步扩大评价工种数量。突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省级示范性评价机构,引领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评价机构不断增强评价能力水平,提高技能评价含金量。二是落实薪酬福利待遇。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引导企业使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及福利待遇水平,逐步拓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贯通领域。三是强化基础保障。为引进技术人才在医疗、子女入学等基础公共服务方面提供便利。为高技术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引才措施,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先进光电芯片、电动汽车等科技领域人才精准施策。安排专项资金预算,按照在闽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工作贡献,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加强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福建省总工会)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