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关于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路径思考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关于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路径思考

来源:中工网
2022-09-19 09:30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浪潮冲击,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人才资源成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迫切需要加快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现产业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的融合,造就高素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广大产业职工技能报国的磅礴力量。大国工匠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领军人才,成为铸造大国重器的技术技能领军人才。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这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根本遵循。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构建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和新型产业结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紧缺型、高精尖和通用型技能人才,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社会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各级党政和工会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的重要成效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贯彻党中央的部署,以市场机制引导和满足职工需求为导向,学习借鉴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和通行做法,发挥产改政策和实践匹配的集成优势,坚持市场、政策和社会三维精准发力,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衔接,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工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技能人才梯队在职工中占比增加,我国技能人才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截至2021年底,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3.7亿人次参与;开展补贴性培训8300多万人次;“求学圆梦行动”培训农民工600万人次。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约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超过35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工会会员。江苏是我国东部制造业大省,产业工人超过职工总数的一半,非公企业成为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集聚区,产业工人涵盖18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涉及劳动工种岗位数量5200多个,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884.2万人和455.1万人,乡土人才从业人员近千万,高技能人才建设稳步推进。

二、当前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普惠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引领形成合力,在看到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国内地区发展和行业分布不均衡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差异性,国民经济行业对职业技能要求的非均衡性,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程度不一,各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国有垄断行业好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大型科技、资本密集型企业优于小微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好于私营企业,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呈阶梯状排列,影响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研发和技能人才质量上还有差距。

二是市场主体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落差。由于所有制性质和资源禀赋不同,国有垄断、行业龙头和外商企业具有比较优势,鼓励职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非公小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性较低,担心技能人才培训后流失。此外,部分企业认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则是职工自主市场行为,理应由技能培训的受益者自己付费买单,存在重技能人才使用轻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

三是职工参与职业培训的连续性难保证。相对于企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职工参与培训和生产的工学矛盾凸显,一方面,一线职工对技能提升培训需求较强,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另一方面,因有些职工经常出差、承担重点项目等,单位无法安排其连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的即使报名,但参训报名率与实际到课率仍有较大偏差,影响到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岗位薪酬挂钩不明显。“学历+知识+技能”应成为检验培训质量的试金石。实际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绩效挂钩的吸引力不够,有的职工觉得获取证书后的实际收入,与自己的付出和预期有差距。多数企业只是通过岗位薪酬做适当补充,技能人才与技能工人的收入差别并不大。而在同一企业,关键岗位研发人员与普通岗位研发人员的收入差距大。有的企业根据岗位实际聘用后,才会落实参训职工的技能培训补贴。

三、优化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和职工职业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职融通。围绕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结构特点,需要加强科技和制度创新政策研究与市场供给,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和行业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形成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普职融通、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完善项目制、订单式、委培式培养育人体系。加快推进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构建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课程新模式,创建面向技术技能人才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深化“金蓝领”培育工程,结合设立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打造我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蓄水池。

二是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技术工人和技能工匠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五小”等活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探索“云竞赛”形式,推动竞赛从国企向非公企业拓展,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延伸,强化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激励机制,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活力;推行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职务,探索实施技术、专利入股“分红”机制,推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化,为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三是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培养和选树更多的大国工匠和工匠人才。支持重点企业和行业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成立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跨区域的科技创新联盟,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制度,促进人才职业资格融通发展。为创新工作室提供设备购置扶持基金,定期对创新工作室活动开展情况、技术创新情况、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依据考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推动更多技能人才成为大国工匠和领军人物。

四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有利于工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要广泛宣传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他们的成才之路,使技术工人以成为“金蓝领”而自豪,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技能成才的氛围。要探索建立专项基金,提升产业工人职业荣誉感,根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发明的奖励。推荐先进模范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提高技术工人在劳模先进评选中的比例。消除对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歧视,增强职业培训对企业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推动政府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听取职工对技能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工会要从源头参与政策制定实施等工作,增强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钮友宁,单位:江苏省总工会)


责任编辑:陈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