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制造强国战略下“大国工匠”型人才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制造强国战略下“大国工匠”型人才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中工网
2022-09-15 16:5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作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大国工匠”,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明者,是行业内最顶尖的领军人才,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承载着大国使命担当中所蕴含的深沉厚重的价值追求。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发展史充分证明,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队伍。

本文运用典型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共实地调研重庆市23个单位,包括13家企业、3个职业院校、4个市级部门,以及2个工业园区、1家行业组织,并分别发放重庆市“大国工匠”型人才培育调查问卷,以人力资源领导及员工、“大国工匠”型人才所在车间管理人员、“大国工匠”型人才代表为重点调研对象,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29份,形成了系统、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制造强国战略下“大国工匠”型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工匠精神日渐缺失

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更加呼唤工匠精神。重庆市以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为主要手段的质量强市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虽然连续十多年位居西部首位,但工匠精神缺失的现象较突出:一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制度基础逐渐被忽视;二是部分技能工人片面追求短期物质利益,缺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是有些企业过于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在成为工业强市的同时,也造成产能过剩、高能耗高污染、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调研显示,认为技能人才不具有工匠精神和少部分具有工匠精神的为67%,仅有33%的人认为大部分具有工匠精神。

(二)人才数量短缺较严重

据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人;根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当前重庆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大变化亟须的“大国工匠”型人才紧缺,有些领域甚至“一才难求”,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和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显示,认为高技能人才较少的为41%,认为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经常加班、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的比例为40%。

(三)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较低,人才素质不高

一是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没有及时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课程开发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稀缺、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学生理论知识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发展与企业实际需求。调研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技能人才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完全不相关,22%的受访者认为,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完全不相关,19%的受访者认为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基本不相关,5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存在脱节,11%的受访者认为存在严重脱节问题。二是人才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传统单一的操作技能转向更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现有专业知识、技能结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四)人才发展环境不佳

调研显示,53%的高技能人才对重庆市人才环境评价“一般”和“不满意”,5%的高技能人才认为重庆市人才环境“不适合”自身发展。

一是晋升较难。企业部分员工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弱,而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往往较难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职业技能鉴定。二是待遇偏低。调研显示,受访者认为薪酬不满意的占22%,认为薪酬一般的占52%,且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相对较少,收入与贡献不对等;34%的高技能人才认为收入与贡献不匹配,14%的高技能人才认为收入与贡献严重不对等。三是培训交流机会少。部分企业重用轻培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组织的技能人才培训较少,外出交流学习考察的机会更少,尤其农民工技能培训参与率低,技能提升慢,人才成长发展空间受限。调研显示,认为企业引进人才多和较多的比例为48%,企业偶尔培训和不培训的比例为68%。四是人才流失较严重。调研显示,认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多和较多的比例为53%,待遇低、发展空间受限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制造强国战略下“大国工匠”型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 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

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工匠精神,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引导。一是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二是应通过完善制度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比如,可以建立健全工匠精神评价机制。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比如,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倒逼员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畅通“大国工匠”型人才培育主渠道

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大国工匠”型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职教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课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二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从中职到本科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例如,上海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搭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对职业院校进行科学布局,形成类型梯次比例适当、专业结构均衡、匹配的发展格局,鼓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盘活用好技工教育的优质资源、资产和资金,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技工教育集团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盟,打造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并加快“大国工匠”型人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双一流”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招生就业、质量评估等,建设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培养一批国际一流师资,打造一批国家级“双一流”职业院校。

(三)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大国工匠”型人才技能水平

职业培训是提升技能人才专业素质、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型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一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为补充,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二要以重大平台为载体,支持建设公共实训中心、职业训练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国家级和市级平台在培养“大国工匠”型人才的集聚、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要以交流合作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校校、校地、企企、企地合作的空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优质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选派优秀“大国工匠”型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学习,参加国际技术交流活动,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学习、紧跟、超越世界一流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忠党爱国、技贯中西、品德高尚的“大国工匠”。

(四)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一要健全政策法规。编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加强“大国工匠”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细则,探索完善社保政策、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管理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引导企业主动融入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二要健全“大国工匠”型人才评估鉴定体系。突破和创新现有评价机制,进一步放松在年龄、职称方面的要求,打破传统论资排辈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三大责任主体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作用,并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更新和开发职业培训和认证标准,同时对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和模式不断优化,提高职业院校培养和输出人才的质量。三要进一步提高“大国工匠”型人才的经济待遇、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例如,河南能源集团印发的《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薪酬分配进一步向生产一线、核心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倾斜。

(作者:牟丽娇,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