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为实现制造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为实现制造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工网
2022-09-14 16:43

神舟飞天、蛟龙深潜,中国制造的强劲发展离不开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敢担当的产业工人队伍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工匠精神既包括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坚守与奉献,也包括对精湛技能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意味着对产品、工艺或流程的开拓创新。因此,提升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内驱力。

为深入了解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状况,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广东省总工会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于2022年7—8月在广东省21个地市展开了大规模在线问卷调查,最终搜集到有效问卷34103份,这是近年来覆盖广东一线产业工人最大规模的一次问卷调查。广东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强省,有近2500万名产业工人,约占全国产业工人总量的八分之一。近年来,为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总工会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大国工匠的培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成效显著。

本文将利用广东省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培育现状、现实困境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希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第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著,技能人才存量显著扩大、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技能水平逐渐提高。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3万人,居全国前列。从学历上看,34%的产业工人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职业类院校(技校、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院校)出身的产业工人占据11%,更加让人欣喜的是,17%的产业工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职业等级评定的情况来看,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例分别达到13.5%、8.7%和4.4%。学历结构的优化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为瞄准大国工匠的“高精尖缺”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经过多年培育,以敬业、创新和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已被广泛认可。工匠精神的实践性和时间性是在劳动者的每一个行动细节中得以呈现的。我们认为,工匠精神至少包括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三个维度。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从敬业精神上看,超过七成工人认为,自己“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这份工作”。从创新精神上看,近六成的工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64%的产业工人在工作中“经常琢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或质量”,47%的工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多新想法或点子”。从奉献精神看,近七成的工人“愿意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并且“在工作中专注细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信仰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广东省一线产业工人的基本素养。

第三,“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渐被破除,产业工人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不断提升,逐步呈现出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中国制造业水平,45%的工人不认同“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3%的工人不认同“中国制造业一直在模仿,缺乏核心科技”,32%的工人不认同“中国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偏低”。对于中国品牌,38%的工人不认同“外国产品虽然贵,但是质量更好”。当代工匠是打造“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是实现“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增强职业认同感。

二、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劳动者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但目前这四个主体及其采取的举措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设计包容不够,产业工人尤其技能型产业工人仍被排斥在一些人才评价体系、职称评定体系以及荣誉表彰体系之外。产业工人虽然有技术,但因学历偏低、分布在非公企业等,缺乏职称评定渠道,也没被纳入人才引进目录。比如,调查显示,66%的工人没有“考取过任何职业资格证书”、68%的工人没有“评定过职业等级”。既有的国家职业资格认定与企业衡量工人技能水平高低存在“脱节”现象,导致产业工人无法参与职业资格认定,也无法享受到当地政府一系列落户、住房、教育等人才支持政策。

第二,社会认同偏低,技术工人普遍面临“有技术无地位”的尴尬境遇,社会地位偏低阻碍工匠精神的养成。从工资收入上看,制造业从业者的收入相对较低,33.5%的工人的到手工资为4000元以下,尤其是制造业毕业生起薪相对于其他行业更低。收入偏低也导致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度低,31%的工人强烈同意“年轻人在制造业缺乏发展空间”。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无法转化为“应得的社会地位”,中国技术工人总体面临“有技术无地位”的困境,这阻碍了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和敬业奉献精神的形成。

第三,企业支持体系不健全,无法全面支撑产业工人的收入提升、学历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形成。工匠精神养成的背后实质上是技术工人培育和发展问题,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第一责任主体。调查数据显示,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约70%的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处于企业的中下层,还有约20%的产业工人认为企业收入分配不公平。产业工人技能培训覆盖面仍然有待提升,调查表明,近年来,近一半的员工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也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职业态度与工作精神的培训。

第四,职工流动频繁,培育工匠精神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作为基础。稳定的雇佣关系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制度土壤。比如,广受赞誉的日本工匠精神正是建立在其终身雇佣制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产业工人主体主要是农民工,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频繁,无法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契约关系,导致企业和劳动者对技能投入回报缺乏预期,技能提升动力不足。调查数据显示,36%的员工在本企业的就业时间为两年及以下,近六成员工对于自己是否仍留在本企业存疑,更有10%的员工表现出明确的离职倾向。

三、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5年来,以敬业、创新和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已初具格局,为进一步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本文建议如下:

第一,改进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畅通产业工人的职业与社会发展渠道。包容性不够是导致产业工人缺乏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定的“放管服”改革,扩大企业职称评定的自主权,畅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二是要加快探索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互通互认等,使技术工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鼓励企业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并行设置、层级互相对照,以提高岗位吸引力。四是要将工匠人才纳入技术技能人才序列,有助于此类群体更好地获得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红利,契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

第二,引导社会舆论观念,宣扬工匠文化,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工匠精神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这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倡导锐意创新和崇尚技术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引导技能人才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大胆突破、解决难题。二是要举办好技能大赛、“最美职工”等评选活动,使得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打破“蓝领”相比“白领”低人一等的观念。三是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给予工匠人才更高的物质回报,使其社会地位与贡献相匹配。

第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改善产业工人工作待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是培育产业工人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第一主体。一是要提升企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健全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机制,鼓励企业支持员工开展学历和技能提升。二是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业工人的工作体验。三是要推动企业优化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四是要推动企业与劳动者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

第四,推动工作伦理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伦理,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因此培养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是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劳动者树立以敬业、创新和奉献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职业观念。一是要利用校园平台,面向在校初高中生、大学生广泛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发扬“工会是一个大学校”的优良传统,面向企业和社会广泛宣传、表彰工匠精神和劳模文化。三是要利用各种新媒体,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时代工匠精神。四是要警惕“躺平”“混日子”“内卷”等不良工作观念的社会传染,用正确的职业态度引领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吴小芳 孙中伟 张祖耀 徐喜溶,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广东省总工会经济工作部)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