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厚植大国工匠沃土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厚植大国工匠沃土

来源:中工网
2022-09-09 15: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为此,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还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应不断突破各种制约发展的瓶颈,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目前,我国共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300余个专业和12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已经评选出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的经历来看,有不少都具有职业教育的背景。比如技校毕业,29岁成为航空高级技师,39岁打破被国外长期垄断的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的洪家光;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设备名医”“技改大王”,学历只有中专水平的刘云清;技校毕业,被誉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的徐立平;等等。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瓶颈,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削弱了培养大国工匠的基础,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源质量不高。生源质量差、整体素质不高,使职业教育几乎变成了“差生教育”的代名词,生源较差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对于不少考生来说,似乎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会选择去报考职业院校。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对考生分数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报考就招”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源质量差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这也是造成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不低,有时甚至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高,但总体来说,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都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一些人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不全、职业发展空间狭小。以制造业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11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3%。而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68506元,增长9.4%。换句话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要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2%,而且增速也相对较慢,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就业质量不高是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技能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力量薄弱、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职业院校师资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青年教师多、文化课教师多、专业技术教师少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高职学校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仅为41%。不少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既懂技术技能又懂教学的技能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的社会兼职教师又少。师资政策不畅、校企融合不深、编制管理僵化形成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由于缺乏经费、设备简陋,导致技能培养能力不足,不少学生毕业后学无所用,依然未能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

第四,企业内部培训不足。企业内部的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延续。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应该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以熟悉企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但许多企业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5229元,按照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要求,那么人均教育培训费用应该不低于1128元。然而,根据中智咨询2019年的调查,有55%的企业表示其人均培训费用低于1000元,其中还有19%的企业低于500元。这就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存在不足。相较于规模以上企业,大量中小微企业的教育培训投入更低。此外,一些企业的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仅停留在简单的技能操作上,多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集中式课堂教学法。近些年来,新型学徒制在不少企业中得到推广,据统计,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24万人。但新型学徒制也面临着企业积极性不高、培训补贴到位慢甚至不到位、培训内容与职业技能规范不对应等问题。

第五,工匠精神教育存在薄弱环节。一些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开设热门专业等,以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从而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而职业教育的老师很多都没有经过工匠师傅的历练,本身就缺乏工匠精神,因此也无法起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作用。在企业内部,新型学徒制在实践中重技术培训、轻工匠精神传承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进入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要摘掉“差生教育”的标签,需政府、职业院校和考生家长共同努力。对政府来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扭转“先普教后职教”的办学理念,现阶段更应该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加快教学体系的改革步伐,坚持以市场急需的人才为导向,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要转变“考不好才进职校”的观念,通过努力钻研技术技能,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获得感。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获得感方面多下功夫。良好的就业和待遇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的法宝。应当允许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畅通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已经就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通道、拓宽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中职学历劳动者参与职称评定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在具体实践中认真加以落实。确保培训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对于培训成绩优秀者予以相应奖励,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多渠道解决他们关心的职称评定以及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切身问题。这对于吸引更多高质量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主动参与技能培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为未来涌现更多大国工匠奠定了基础。

第三,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培训实效。建设一支具备工匠教育理念、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教学能力强、乐于成为“工匠引路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必要条件。要不断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社保、福利等方面的待遇,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打通技能人才与学术人才职称的通道,破除“五唯”。同时,要广开渠道,采取“校内培养、校外引联”的方法,增加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来源。聘请有特殊技术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授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四,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新型学徒制“传帮带”作用。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术,更应该将培养工匠精神作为重点和核心。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精神教育的内容。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在推进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注重关于工匠精神的“传帮带”。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第五,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多支柱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拓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培养大国工匠,要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和开发“互联网+”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建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室和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缓解职业院校开展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痛点难点。加快引入“全息教室”场景,完善异地协同教学模式,通过高同步的两地现场数据传递,解决企业师傅无法现场指导、有限的企业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未经培训的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厂区亲身实践等几大难点,为线上线下教学提供安全可行的远程教学模式。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职业教育,切实推动企业参与共建职业院校,允许外资独资兴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多方共举的局面,加快构建完善有效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作者:李长安 高春雷,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陈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