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践行工匠精神,永攀建筑高峰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践行工匠精神,永攀建筑高峰

来源:中工网
2022-09-08 15:15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建筑集团的普通工程师,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扎根施工一线40年,我从基层测量员做起,辗转工作于国内外8个城市,参与46项工程施工,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从业生涯中,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创造了“三天一层楼”“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

近年来,我个人先后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有幸作为基层代表在大会发言,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面对这些荣誉,我深感荣幸,备受鼓舞,更觉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坚信: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践行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一、践行工匠精神,在执着坚守中奉献自我

践行工匠精神,要始终秉持素直之心,对本职工作怀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中奉献自我。工作至今,我始终坚守一线,在项目建设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用自身的践行延续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湖北收到深圳工友的一封信,信中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说要盖50层的中国第一高楼。学建筑的我,那时见过的最高楼只有5层,想到可能有机会参与中国第一高楼建设,18岁的我没有犹豫,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记得当时走出罗湖火车站,看到的是低矮的楼房、泥泞的道路、简陋的工地,内心略感失落。我安慰自己,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吗?现在回过头来看,不承想自己竟然参与了一份伟大的事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1982年来到深圳后,我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钢厦”国贸大厦。建设过程中住的是用毛竹搭的2层高的简易工棚,我们叫它“竹楼宾馆”。深夜,只要有一个人在楼道走动,整栋楼就会在嘎吱嘎吱声中晃动。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面透风。后来遭遇一场大台风,整个棚顶都被吹飞了。即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我们依然胸怀梦想、干劲十足,凭借着这份坚守,创造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个速度激励了千千万万来深建设者,成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力拼搏的时代缩影。

到了1994年,我又投身到地王大厦项目,建设384米的亚洲第一高楼,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但是困难和危险随之而来。项目施工到100米高了还没有装施工电梯,我每天背着10公斤重的设备,沿着钢管脚手架搭的楼梯爬上去测量,经常凌空走在300米高、巴掌宽的钢梁上。钢梁长度加长后硬度也会降低,走到梁中间会左右晃动,吓得我赶紧蹲下来,骑跨在钢梁上,一点一点往前挪过去。尽管工作那么危险,但我丝毫没有退缩。凭借着这份拼搏,再创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新的深圳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伟大的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把无数个像我这样普通的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我们只有忠诚于党、坚定信念、执着坚守、甘于奉献,才能交出新时代的优异答卷。

二、践行工匠精神,在钻研、创新中铸就匠心

践行工匠精神,要关注并推动技术的发展,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索、思考和突破,在创新与钻研中铸就匠心。

国贸大厦是我国的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因为是“第一次”,既无经验,也无先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那时的国贸大厦工地上,施工电梯、塔吊、混凝土输送泵都是国外进口的,设备是全新的,施工技术也要推陈出新。国贸大厦原本采用的是传统翻模施工,木模板周转支模施工一层要六七天,为了加快速度,干到地面5层后,项目决定采用滑模施工技术。技术的实践期间,种种艰苦,不胜枚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每20厘米提升一次,循环进行,既要保证混凝土不被拉裂,又要使模板提升受的阻力最小,里面有太多的学问。由于初次使用这种筒中筒结构形式的滑模新技术,三次提升实验,混凝土样都出现了拉裂,外界质疑接踵而至,有人摇头想要放弃,有人主张改用翻模施工。在这紧张气氛下,项目施工团队通宵达旦研究滑模施工技术,终于找到了失败原因,第四次试滑一举成功,全工地为之欢呼。最终,国贸大厦以每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顺利提升到160米高度。这好比蚂蚁啃骨头,委实不易但也创造了奇迹。

创新不是飘在云端,而是需要将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反复琢磨,寻求解决之道,有时候,神来一笔的“小发明”,也能解决大的问题。在深圳地王大厦项目中,钢柱顶位置小,不易架设测量仪器的三脚架,这为我们的测量工作增添了很多不便。我反复思量、日夜研究,终于想到可以用薄铁板焊制一个小的转接件,用螺栓连接在柱顶上,这样既稳定又轻巧、安全,实用性也很强,“小发明”解决了施工中的大麻烦。同时,我又发现建筑近距离测量中,全站仪上配备的大棱镜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这也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最终,我们将地王大厦大楼的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奇迹。

2012年,建造深圳新地标——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时,业主对工期的要求高,需要多吊塔一起进行施工,但多吊塔之间的相互影响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为解决问题,我带领团队突破常规搞创新,反复研究,经过数月的尝试,终于成功首创了塔吊快速爬升技术,将塔吊挂在井筒的外壁上,拆卸后的支撑架由特制索具悬挂在半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正是这样的技术创新“加持”,施工工期得以缩短96天,其间节省堆场面积600平方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这项技术攻克了世界级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凭借着这份创新激情,我们又一次让中国建筑施工技术走向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40年来,我目睹着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更深刻体会到,中国建筑高度的攀升是基于每一位建筑业劳动者对于技术的深入钻研与锐意创新。

三、践行工匠精神,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时代答卷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脚踏实地在新的赶考路上接续奋斗。

如果说3天建一层楼的国贸大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速度”,那么20天建成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则是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的“深圳温度”。2020年初,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政府决定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要求,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从老家赶回深圳,奔赴项目施工现场,与技术团队的同事们一道和疫情赛跑,我1天完成设计方案,3天完成施工图,为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那段时间里,我们从没回过家,与1万多名工人日夜奋战。20天后,应急院区顺利完工,可以提供1000张病床,生活区可供100名医护人员集中隔离居住。

书写时代答卷就要服务当前新的需求,作为建筑工作者,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建筑工程必须实现从“建筑高度”到“建筑温度”的转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建筑的设计师,不仅要为扮靓城市打造新的地标风景,更要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创造高质量发展环境。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搞建设,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才能真正提升。近年来我们立足民生,面向大众,积极探索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自主研发智能制造生产线和先进的模块化生产线,将装配式技术和标准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住宅、酒店等,建设了100多所学校、20余所医院。

“铆定”在施工一线40年,我始终将奋斗作为工作的底色。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就像建房子,既要质量也要速度,要有夯实一块一块砖的基础,也要有一层一层楼提升的干劲,只有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才能顺利到达顶峰。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更好地擦亮中国建造品牌,拓展城市幸福空间,大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陆建新,单位:中建钢构工程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