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投身产改提素质,技能强国我担当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丨投身产改提素质,技能强国我担当

来源:中工网
2022-09-08 10:28

2022年4月,以“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为主题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功举办。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广大职工的精湛技能和创新成果,更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大会致贺信,在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高铁工人,我主持研制的机器人高压清洗机等智能制造设备在大国交通展区展出,获得了广泛关注。我深感自从国家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我们产业工人只要不懈努力,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价值。为此,积极投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肩负起“技能强国,创新有我”的历史责任,就成了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目标。

一、通过产改,让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有了更多保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中车戚墅堰所对产改的重视,是促使我不断努力前进的动力源泉。特别是全国总工会和江苏省各级领导多次到我的工作室视察指导,使我在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水平、个人素养以及团队引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使工作室逐步形成了“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融合、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技能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融合”的“四个融合”品牌。

二是社会地位上升。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掌握核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乘着产改的东风,中车戚墅堰所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培养了技师和高级技师380余名,高技能专家150余名。

三是政治地位提高。有了政策和平台的激励,像我这样能够沉下心,立足岗位,钻研业务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了。目前我不仅评上了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还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感到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同时,公司党代会、工代会、职代会和团代会中产业工人的比例逐年提高,发声的机会多了,参政议政的热情也提高了。

二、通过产改,让产业工人在发展上有了更多通道

一是打通一线职工学习提升通道。依托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戚墅堰所试点平台建设,公司成立了朗锐人才中心产业工人项目部,新建无损检测、机电维修、智能制造、精益生产、装配钳工等5个实训中心,构建了“培训学院+实训中心+专家讲师+课程开发”的四位一体培训资源体系,深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改以来,累计培养技能操作类内训师65名,开发课程158门,每年培训授课1万余人次、总学时近3.4万个。同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公司也经常选派优秀产业工人开展国际交流学习,2018年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了中挪职工技能交流活动,在电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切磋交流。

二是打通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公司构建了“岗位、能力、绩效”三位一体的员工职业发展平台,为产业工人量身定制了从“初级工作者”到“首席制造专家”共18个逐步晋升成长阶梯。最高级别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经理,我目前的待遇相当于公司中层正职。在荣誉通道方面,定制了企业技能专家、中车技能专家、中车资深技能专家、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车技能大师等5级专家发展路径。每一名产业工人都能找到基于自身所在岗位的职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待遇和地位的提升激发了广大产业工人钻研业务、做专做精的热情,也让大家看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和成长的目标。

三是打通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人才的双向发展通道。“工人身份”一直是产业工人既觉得无上光荣,又感觉受到限制的“标签”。公司着力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申报,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产改以来,共培养“双师型”人才30名,其中16名技术工人获评工程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名研发工程师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经验——《斜杠青年辈出“双师型”产业工人助力企业发展》被江苏省电视台专题报道。《党建引领职工跨界成长,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荣获江苏省“庆建党百年推动新时代党建带工建创新发展”优秀成果奖。我也是首批获评高级工程师的高级技师之一,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还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提升了理论水平。我现在带的徒弟里有技校生、大专生,也有本科生、研究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定会成为更接地气、具备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产改,让产业工人在创新创业上有了更好环境

一是优化产业工人创新工作机制。公司重点突出“干什么比什么,缺什么练什么,练什么精什么”,将劳动技能竞赛与职工创新创效、技能人才发展有机对接,构建了“全员全面、实际实用、成长成才”的“4+X”劳动竞赛平台和“五小”创新活动,促进广大产业工人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实现解决生产经营实际困难和促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双赢成效。2021年累计提出专项降本合理化建议4701条,人均提案数达1.73条,提案实施率达100%,优秀提案率达30.2%。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工人在劳动技能竞赛中创造的成果,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把产业工人纳入公司科研立项范围,在公司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设置“产业工人组(序列)”。2021年由技能工人主持挂帅的科研项目就有9项,参与项目超过100项。2名产业工人的攻关成果,获得了2021年公司科学技术成果奖。我主持研制的高速浮动式数控珩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并获全国总工会专项补助10万元。

二是完善产业工人项目攻关机制。公司先后成立了8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家、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家。每年与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签订年度创新攻关项目,让生产现场的难题成为产业工人创新的课题,使产业工人在项目攻关的过程中得到迅速成长。2021年,围绕生产一线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共开展攻关项目80余项。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整合创新资源与技能优势,成立了智能制造事业部,实现了劳模、大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优秀产业工人组成智能制造“创客联盟”,营造了“同频共振,合力共为”的良好局面。着力加快跨地区、跨专业、跨领域的工作室联合创新,以我名字命名的“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与株洲所左立良和罗铁军、常州供电系统“苏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对开展项目攻关,正式签订了相关协议和攻关合同。

三是建立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公司积极探索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分红范围。完善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质量改进活动和质量信得过班组管理办法》《精益改善项目管理办法》等专项奖励系列管理办法,探索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分红激励机制,把一次性奖励变为长期项目分红,推动一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2022年,公司和我签订了《产业工人重点项目激励协议》,对我主持的重点创新项目“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运用”进行专项激励,让我更加坚定了立足岗位创新创业的信念。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如一夜春风,我们产业工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中国智造崛起的奋斗之中。

(作者:刘云清,单位: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