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2002年全国劳模 | 耿家盛:做最好的自己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重访最美职工

劳模风采·2002年全国劳模 | 耿家盛: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中工网
2019-04-29 18:50

中工网记者 王鑫

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熟练操作CAD的耿家盛更像是一名IT工作者。然而,从油漆工到车工,再到跨界研究环保厕所,即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党的十九大代表耿家盛对自己的定位从来没变:“我就是一名工人,永远要做最好的自己。”

“跨界”担当

今年54岁的耿家盛,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对于干过30多年车工的他来说,研发环保厕所无疑是一次“跨界”。然而,作为公司转型的代表,环保厕所成了“老车工”耿家盛近两年的主要工作。

2016年,昆明重工将生产移动式生态环保厕所作为企业转型的突破口,公司“第一车工”耿家盛担任研发小组组长。

“他技术好、责任心强,又善于创新,这个项目交给他我们放心。”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谢开龙说。

接到重任的耿家盛,此时却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从机械制造到环保厕所,自己一下子变成了门外汉;手上只有一张原理图,连设计图都没有。

“虽然说压力有点大,但这是公司的重大项目,我们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耿家盛带领团队从零基础学起,查资料、向人请教,前后花了3个多月,环保厕所终于从概念变成了实物。

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玩“跨界”,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起了车工。从最基础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再问同为车工的父亲,零基础的耿家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

“一个技能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面前很多东西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必须不断挑战自己。”耿家盛说。

改行做车工后,耿家盛与磨刀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工离不开磨刀,要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耿家盛说,他的工作简单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30多年来,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自己也算不清了。

“一个月最少三五把,多的时候10到20把。”这么多把刀磨下来,耿家盛的双手也渐渐结满厚厚的老茧。

正是在不断磨刀的基础上,耿家盛对车刀的角度、材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后来不断改造车刀、改进工艺提供了条件。他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自己最满意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也是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琢磨总结出来的。这项2006年的发明,可以提高30%的生产效率,已经申报国家专利。

“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耿家盛说,自己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地改进。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并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

择一行,终一生

1982年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但父亲认为,油漆工没有多大技术含量,两年后,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

进入企业后,耿家盛终日以车刀为伴、与车床结友,反复训练大拖板进、小拖板退和砂轮磨刀,双手经常磨起血泡,衣服也经常被汗水浸湿。为了早点学到技术,他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工作,微米级的苛刻工作要求,在大多数人看来枯燥至极,对耿家盛而言,则是一种常态和乐趣。

机械加工有句行话:车工怕车杆。这是说车削细长轴零件难度大,很多老师傅也不一定有把握每次都能成功。1987年,耿家盛又一次站在车床边上,这一次,他要挑战的就是细长轴。

然而,不成想全神贯注地做了两三天后,耿家盛手里的轴却越车越弯,最后不得不宣告失败,50多元的材料费还要自己垫付。在当时,50多远相当于耿家盛大半个月的工资。垂头丧气的耿家盛拿着失败的成品回到家后,原想着会被父亲劈头盖脸一顿骂,没想到了解了事情经过的父亲却十分高兴,告诉他:“干车工就要多干多练、多总结多思考,没有捷径可走。”

这句话也成了耿家盛的座右铭。就这样,他白天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之下很快成为骨干。

30多年前,和耿家盛一起进厂的工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坚守着操作台,锯、削、锉、磨,不忘初心,专注坚守,钻研传承。

“干车工、钳工这一行,没有人不受伤的!”耿家盛的弟弟耿家华说,全家5个人几十年的车工、钳工生涯,伴随的不仅是汗水,还有累累伤痕。

耿家盛母亲祖振英的右手无名指明显短了一截,这是1980年她在工作时被氧气瓶砸断的。耿家华的手臂曾被铁销烫伤,父亲耿鼎生前工作时小腿曾被砸伤,耿家盛的右眼因飞进铁屑接近失明、右手小指被砸断,大哥耿大鹏工作时也受过轻微伤。

“我的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人生的要求。”看着父亲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的行家里手,也耳濡目染父辈们对手艺技术精益求精、重视人品甚于才华,耿家盛认为自己受益匪浅。

人品比做事更重要

从技校毕业的油漆工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名匠”,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

从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名次起,耿家盛已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些年,面临企业效益下滑等现实,耿家盛的身价却在不断提升,而他多次拒绝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企业有困难我就走了不道德,父母也不会允许我这样做。”耿家盛说自己从进厂到成为高级技师用了20年,企业为自己搭建了很多平台,造就了自己的人生,不能因为企业困难而自己“翅膀硬了”就一走了之。他始终认为,做人感恩之心,企业有困难就走了不道德,父母也不会允许。

早在昆明重工的前身——昆明重机厂建厂时,耿家盛的父母就来到厂里,他的哥哥弟弟都在这个厂里工作。耿家盛的父亲耿鼎曾经担任过昆明重工的总工程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一直记着两句话:天干饿不着手艺人、人品比做事更重要。”耿家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车间同事以及自己的徒弟。他认为,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