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当代“绣娘”朱寿珍:传承不忘创新 以匠心回归初心 - 财贸经纺行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当代“绣娘”朱寿珍:传承不忘创新 以匠心回归初心

来源:中工网
2018-06-13 08:26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当代“绣娘”朱寿珍:传承不忘创新 以匠心回归初心

中工网记者 张秋晨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苏州有这样一座别致小镇,它位于水天共色的太湖之畔,距离市区20多公里,镇上白墙黛瓦、碧水环绕一派江南秀丽之色。

  这里就是苏州镇湖,听当地人讲,镇湖有8000多绣女,镇上鼎鼎有名的“绣品街”有300多家绣庄,精美绝伦的绣品远销海内外。中国当代苏绣大师朱寿珍女士的刺绣艺术工作室就坐落小镇的绣品街上。

国家非遗传承人、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朱寿珍 (中工网 张秋晨/摄)

  朱寿珍,一个中国刺绣界响当当的名字。中国顶级刺绣艺术家,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会员,联合国授予“世界亲善大使”,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使者,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大使,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收藏文化研究会专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一个个荣誉光环背后,不禁让记者对此人产生了更多的遐想。

  为了揭开这层面纱,记者专程来到朱寿珍女士的刺绣艺术工作室,亲身感受朱寿珍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朱寿珍刺绣艺术工作室(中工网 张秋晨/摄)

  初识朱寿珍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她眉目清秀透着江南女子的婉约,一身淡蓝色轻纱,亭亭玉立,显得端庄素雅。

  朱寿珍生于1969年,是土生土长的苏州镇湖人,她的父亲是一位工人,母亲做了一辈子“针线活”。从小成长在苏绣之乡,又深受母亲的耳濡目染,很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朱寿珍回忆那是在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看到姐姐正在织绣,便央求姐姐:“让我做一只蝴蝶吧”!姐姐问她:“你行吗?”她说行。结果,她连绣针都不会拿,刚织了一下就把自己的手指扎出了血。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绣完了3只蝴蝶!每每说起这段往事,朱寿珍的脸上都会漾起幸福的笑容。因为在她看来,正是那3只蝴蝶让她从此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朱寿珍讲,当地人称做“女红”叫“做生活”,因为可以挣钱养家。但早些年的绣品大多是满足日常生活家用,像鞋面、手帕、被面、枕套等绣品,并不能换取太多钱。可即使这样,女人们仍然愿意依靠刺绣挣钱养家,这比起下田劳作还是强很多。

  23岁这年,文静漂亮的朱寿珍出嫁了。一心想要把苏绣发扬光大的她,在镇湖的绣品街上成立了自己的“珍艺刺绣艺术工作室”。工作室的名字是朱寿珍起的,她说她很喜欢珍贵的艺术,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成为刺绣艺术中的珍品。

朱寿珍和徒弟们正在绣制一幅今年的重要作品(中工网 张秋晨/摄)

  2003年是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苏州当地决定用苏绣创作一幅毛主席的肖像赠送给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镇湖8000名“绣娘”中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定由朱寿珍担纲此次绣制的主针。多年后,朱寿珍跟记者提及此事,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

  传统的苏绣作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但题材缺乏创新和突破,成了阻碍苏绣发展的一大问题。

  朱寿珍一直是一个对艺术有着卓越追求的人,她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原创,可以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处女作”。

  为了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出身宫廷刺绣世家的她专门到中国美院进修油画,培养自己的美术功底和创造力。在学习深造的同时,她还对刺绣的针法进行了创新,独创精细针、飘逸针、点洒针、韵艺针等专利绣技,丰富了苏绣的表现形式。

  从中国美院学成归来,朱寿珍一直在准备一个新的课题,用中国的传统刺绣表现法国经典油画作品。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制作,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以《针尖上的法国印象》为主题的20幅作品。时值中法文化年,20幅作品作为中国文化交流到法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法国友人都希望到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精巧的双手绣出了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

朱寿珍刺绣作品《爱神》(中工网 张秋晨/摄)

  朱寿珍的作品精致典雅,样式多变,作品之间就连针法也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源于她突破传统、突破自己的高要求。她说“我的每一个创意都只绣制一次,我不会复制我自己的创意,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持续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她屡屡在重要赛事上斩获殊荣,她的作品也多次被各国重要艺术机构和国家元首收藏。

  朱寿珍的刺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秉持着发扬中华传统物质文化的精神与创新中国刺绣工艺技法的态度,培养了500多位刺绣爱好者和工作者。她说:“目前国内的刺绣作品过于商业化,如何在传承有序的情况下,还能让作品保有较高的艺术品质,这是我和我这一代匠人所日思夜想的。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建立一所具有现代艺术的中国国绣研究院,让苏绣这个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不单单是一门技艺,还可以成为一门能够让人修身养性的学科。”

责任编辑:王砚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