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许强:攻克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
//www.workercn.cn2014-10-20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近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省有2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个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获得表彰。为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为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发展专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系列报道,聚焦我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敬请关注。

  最难忘丹巴“固山救城”

  “每天都看到山体在明显下降,民房的裂缝比头一天增大,每一分钟滑坡体都可能冲下来。不仅会摧毁县城,还会堵塞大渡河,造成该流域群众受灾……”10月19日,距当年的丹巴“固山救城”已过去9年,许强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那儿奋战的日日夜夜。

  作为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专家组核心成员,许强多次参与我国数十起重大地质灾害事故的现场调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和上万人的人员伤亡。其中,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丹巴县城保卫战。

  2005年2月,位于丹巴县城后山的古滑坡体加剧变形。如果发生整体瞬间下滑,县城近5000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大渡河面临被堵塞的灾难。险情引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坚守滑坡隐患点,现场监测和指导抢险。

  作为丹巴县城后山滑坡应急抢险前线指挥部首席技术专家,许强从2月初进入现场,到5月山体被固定,险情排除才撤离。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山实地查看情况,再根据实地查看情况和数据监测,各方进行会商……3个多月里,许强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滑坡抢险第一线,制订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程实施,最终使已产生巨大位移的滑坡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丹巴县城近5000人幸免于难。

  “水砂分流”治理泥石流

  “经过丹巴县城古滑坡体治理的考验,后来遇到的其他地灾治理我都有了信心。”许强回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他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过程中次生灾害的防范。他主持编写的《四川省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被作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直接依据。

  许强还攻克了汶川地震灾区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难题。2010年8月,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先后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强第一时间乘直升机进入清平乡泥石流灾害现场查看灾情,研究制定文家沟、走马岭沟等大型泥石流灾害治理方案。随后,他又赴映秀,研究制定红椿沟和烧房沟等大型泥石流沟治理方案。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许强总结出汶川地震灾区大型泥石流的特点、形成条件和成因。针对难以用传统手段治理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他创造性地提出“水砂分流”、“柔性排导槽”等新思路和工艺,成功治理清平文家沟,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等多个大型泥石流灾害。国土资源部领导在考察灾区泥石流防治工程后表示“攻克了世界级的治理难题、建造了世界级的宏伟工程、创造了治理史上的奇迹。”

  人物名片:

  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专长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及防治处理,尤其在重大滑坡灾害成因机理与监测预警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本报记者 刘春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