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抗疫的在场与观察-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文体

艺术抗疫的在场与观察

顾亚奇
2020-05-20 09:48: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身处世界各地的46位中国顶级音乐家,拿起手中乐器致敬抗疫战士,完成了居家交响乐云合奏《红旗颂》;大型群雕《冬去春来》用22个典型人物渲染了“付出与奉献”的主题。一大批抗疫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赢得公众的广泛赞誉。在人类面对共同困境之时,艺术的不缺席与持续在场给人们带来情感慰藉,化为激发信心、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多主体介入的艺术在场,共同担当时代和社会的守望者。医护冲锋一线,新闻报道事实,艺术疗愈心灵。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艺术创作主体已不局限于艺术家,传媒工作者、社会公众都在用艺术行动表达态度,传递情感,助力抗疫。艺术家抗疫的一线在画室、录音棚、剪辑室,他们的武器是色彩、音符、造型、视频以及充沛的情感、专业的技能和火花般的灵感。抗疫主题驱动的艺术群体实践,重新设定了艺术与个体的关系。每一个有言说愿望与创作冲动的人,“登场”即发声,“在场”即传播,这是融媒时代艺术生产与传播的独特景观。

  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络平台创作了《英雄之城》《中国战疫录》等大量全景式、高质量的纪实影像,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呈现了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抗疫图景。另一方面,疫情中的公众自发参与到战疫的艺术表达中。他们用摄影、文学等艺术方式记录疫情期间的生活情景、家庭经历、真实感受。有感而发的作品平凡但不平庸,启迪人们关于生与死、情与爱、良知与信仰等价值问题的思考。

  全形态文本的艺术呈现,多维建构感知与省察的意义场。艺术作品是一种语言表达。语言由文本构成,符号上是视觉、听觉或视听兼备的,题材上是现实、历史或想象的。不同诉求造就不同的文本形态。音乐、美术、雕塑、戏剧、影像等各种艺术形态,在抗疫主题下共同建构留存历史与唤醒记忆的“蒙太奇”,为人们了解疫情提供更宽广的认知视角,也共同谱写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抗疫文本的视角或是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或是个体叙事的日常状态。前者纪录重大事件的进程,具有历史学意义上的文献价值;后者注重捕捉普通人的情感、情绪,截取的大多是细节化的生活瞬间,充溢着烟火味道、人之温情。两种文本的语态、语气、语调不同,但彼此无法替代,共同构成了抗疫的全景画卷。不同的艺术形态恪守严谨的原则与规范,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影响。以音乐为例,世界地球日这天,上海歌剧院发起的《用音乐温暖世界》12小时特别直播,全球十多个国家的著名乐团、剧院和近百位音乐家,共同用音乐传递爱与温暖。再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短视频的发酵,立体建构了与生活关联的意义场,让公众在多向互动中守护生命、点燃希望。

  “速写式”艺术创作难免存在缺憾,期待更多精品与经典的产生。在全民抗疫的艺术行动中,不少佳作的确发挥了传递疫情信息、缓解社会焦虑、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但能否进入经典作品的殿堂,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关涉重大公共事件的创作,艺术家既需要快速反应,更有赖于持续挖掘、充足蓄能,在资料积累、实地体验、情感沉淀、艺术构思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需要指出的是,“速写式”艺术行为也会留下一些缺憾。一些作品虽然反应迅疾,但质量差强人意,刻板的摆拍、雷同的场景、仓促的模仿、机械式重复,很难留下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疫情涉及人类普遍境遇和共同命运,抗疫题材蕴含无限的创作潜能与空间,有抱负的艺术家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真正创作出无悔于时代的精品与经典。

  如果说医学是人类战胜病毒的理性力量,那么艺术无疑是一种感性力量。艺术抗疫的真谛与价值在于:跨越文明、地域、种族的藩篱,以熠熠生辉的文本书写当下,映照历史,并开启人类的未来航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中工时评:拒绝加班就必须赔偿用人单位损失?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法院一个有关加班争议的司法裁决视频上了热搜,也成为劳动法学界关注的热点。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