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删除“离婚冷静期”,此建议得冷静考虑

胡建兵
2020-05-21 13:19:40  来源:四川在线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在即,审议民法典草案是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表示,她拟提交关于建议删除民法典草案离婚冷静期的相关条款,认为离婚冷静期是“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绝大多数人为此买单”。(5月20日《新京报》)

  民法典草案第1077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其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即为社会热议的“三十天离婚冷静期”,这是此前婚姻法规中没有的,这一条款出来,引发了社会较大争议。这个条款出台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当事人轻率、冲动离婚,维护家庭稳定。

  蒋胜男代表认为,这一条款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绝大多数人为此买单,在已经确认失败的婚姻中被迫延长痛苦,甚至因此有可能激化矛盾,增加人为冲突,很可能结果与良好初衷适得其反。这个想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离婚是件大事,更需要慎重考虑。最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离婚率也随之高发。前不久,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也就是说,有100对新人结婚的同时,有43对夫妻离婚。离婚率高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离婚者中,冲动离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重要是年轻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民法典设置30天的离婚冷静期,要给离婚的双方一定的调整时期,防止因一时冲动或者考虑不周全轻率离婚。

  这几年,许多地方法院在审理离婚案时已实施离婚冷静期。从这个冷静期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比较好,让当事人更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像一些小夫妻为了一些矛盾提出离婚后,经过30天的冷静思考后,重修旧好。而且在这30天里,双方都能保持冷静和克制,反而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不然,草率地判其离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离婚冷静期”不是说绝对地不让一些想离婚的夫妇离婚,这个“离婚冷静期”主要针对危机婚姻中的冲动型离婚,尤其是有未成年子女的,但具体适用也要依案件情况而定,对法院而言,判决离婚很简单,但后面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子女抚养问题。小夫妻俩一时冲动离了婚,孩子怎么办?再如,对于一些“死亡婚姻”,已经无法挽救了,但是当事人情绪激动,存在过激行为,如有人扬言“判离婚的话我就自杀”,对这种案件,冷静期不是做和解工作,而是要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让双方冷静下来,更好地走出婚姻。当然,在实施离婚冷静期的同时,应该增加一款例外规定,就是如果夫妻一方具有暴力倾向,严重威胁另一方生命安全的,不受“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的“离婚冷静期”限制。

  “劝婚不劝离”是数百年来的中国的传统习惯。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设置“离婚冷静期”,符合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设置离婚冷静期,人民法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案件情况开展调解、家事调查、心理疏导等工作,降低当事人因冲动作出离婚选择的概率。这种“离婚冷静期”不但没拆婚,而且把裂痕给修补好了,是做积善行德的好事。再说,法律也没有规定离婚双方当事人一提出离婚,就必须立即作出判决。所以,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删除民法典草案中“离婚冷静期”,这个建议还得冷静地考虑。(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