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于睿:“守住那方心灵的净土”(图)
//www.workercn.cn2014-02-18 00:00:0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口述实录】“守住那方心灵的净土”

——青岛市总工会主席于睿谈“每周一讲”

于睿 素描:法明

  于睿观点

  开展好“每周一讲”活动,对于倡导职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他的这种观点被后人凝结为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在青岛市上海路6号院的文化宫大楼内,有个知名的“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它的主办者是青岛市总工会,它的承办者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说它知名,是因为这个讲座自打1983年4月8日开办那天起,就一直催生着“知识就是力量”的精髓,在30年的风霜雪雨,暑往寒来中,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已开办了1280期,听众达20多万人,这在全国工会系统独一无二。因为讲座时间放在每周一的晚上7:00至8:30分,所以被人们形容为“永不熄灭的周一灯光”。

  “30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毅力与坚韧,”一位名叫李先的听众感慨地说,“30年滴水都可以穿石了,青岛工人文化宫还在持之以恒地办讲座,真让人敬佩和折服。”

  不久前,本报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总工会主席于睿,请他就开办“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

  谈到“每周一讲”的起源,于睿介绍说:

  提起“每周一讲”,还要从30多年前的1983年说起。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全国有数百万城镇待业青年亟待安置,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处于迷茫与困惑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兴起“振兴中华”读书热,青岛市总工会因此要求市工人文化宫开办一个讲座,以满足广大青年人对知识的追求。

  经过积极筹备,1983年4月8日“每周一讲”开课了。那天,针对当时街上流行的长头发、喇叭裤、蛤蟆镜,青岛雕塑家徐立忠讲授了《美与生活》。他结合雕塑美学告诉青年人,真正的美,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并不是留长头发、穿喇叭裤、戴蛤蟆镜。 原本想“试试看”的这次讲座,头一次就来了68位听众,此后期期爆满,仅能容纳几十人的文化宫阅览室,往往一下子涌进来一二百人,很多人是站在走廊上听讲的。开办没多久,“每周一讲”定下了主题:知识就是力量。

  1984年以后,“每周一讲”名声越来越大,听众越来越多,对讲座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80年代的文化热,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古今中外许多过去被“文革”禁锢的知识求知似渴,对中国改革开放和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事物更加关注,盼望能够得到启发和指点。于是讲座由单纯的文学艺术发展成为综合性讲座。从此,“每周一讲”以其广博的内容,众多的听众,成为名满岛城的文化大沙龙。

  当时“每周一讲”因听众太多,只好由最初的自由参加到凭票入场。当年,评论张贤亮小说的海报一贴出,门票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应广大听众要求,又追加了两场,而且讲座临时改在可容纳数百人的上海路小剧场,但追加的门票仍供不应求。开讲当晚,不仅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挤满了人。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1984年4月的一天,作家吕铭康主讲《电影欣赏漫谈》。一位来自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年轻人听得聚精会神。讲座结束后,他还不舍得离开,虚心地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这位听众成了“每周一讲”的常客,凡是和电影电视有关的讲座,他几乎场场不落。一年后,他顺利地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当年的这位普通听众如今成为央视节目的著名主持人,他叫毕福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