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www.workercn.cn2017-09-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长期的陵园工作,使得张子培和不少烈属形成了亲人关系。

  “滚雷英雄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是位慈祥的老人,曾多次从贵阳到陵园扫墓,在她心里早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2007年,张子培到外地出差,路过贵阳,专程去看望韩跃奎的母亲。

  “当老人看到风尘仆仆的我时,她怔住了,这时,我忍着泪水微笑着提着礼品轻轻喊了一声:‘妈,我来看您了,您老还好吗?’老人几步上前紧紧地抱着我哭了很久,那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直到告别前,她还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放,看着我说,‘小张,我的幺儿,妈老了,再过几年怕是不能去看你哥了,你一定每年给你哥坟上多添几把土,多上几炷香啊,有你在麻栗坡照看,我就是走了也放心了。’”

  据资料,韩跃奎是贵州省贵阳市人,1981年元月入伍,收复老山作战时,是“老山主攻团”的一个班长。1984年4月28日早晨,进攻老山21号高地时,遇到了一片长约400米的雷场,扫雷的导爆索因为山高林密不能有效引爆地雷,而进攻的时间又必须克期完成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班“踏雷开路”,用自己的双脚趟雷,引爆地雷,为进攻部队开辟通道,踏地雷爆炸致重伤牺牲。

  韩妈妈每次的痛哭都会紧紧揪住张子培的心。

  “这样的父母我认了很多,这样的承诺我也做了很多,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都是我的父母,而我也为自己能替烈士担当起儿子的角色回报感恩而欣慰。”张子培说。

  由于烈属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烈士亲属和战友近年来前来祭奠的人日益增加,某种角度,张子培已经是麻栗坡,乃至文山的形象代言人。

  用心用情投入工作后,张子培把工作触角向陵园以外四面八方的广大国土延伸,到这时候,他的岗位早已超出陵园这70多亩土地的极有限范畴。

  渐渐地,张子培发现,陵园值班记录看似普通,但里面信息量很大,通过它,可以发现烈属与烈士之间互动的频繁与否,从而发现烈属的某些情况。

  “有一天,我整理值班记录,发现少部分烈士家属近10多年没有到过陵园扫墓,这怎么回事呢?是烈属发生什么情况,还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原因?我觉得得主动出击探究一下。”

  于是,电话询问、与其他烈属有意识地攀谈、阅读烈属所在地的各种资料,最后,条件允许,借出差之际亲自去调查了解。

  通过这些方式,张子培发现,长期不来扫墓的烈属,有的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不能前来麻栗坡这个边陲看望亲人。

  “我于是多方寻求爱心人士的资助,积极跑动,多方求助,最终收集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捐款,爱心款让部分困难烈士家属得以来到陵园看望亲人,其中文山市红甸乡王树林烈士的父亲,因体弱多病,到不了陵园,我便将2000元的爱心捐款送到了老人手中。”

  那天,张子培记得,是他和李海芳开着车,一路问着道,寻访到老人家中的。

  “红甸就在我们文山地盘上,不远,当时快过年了,我想尽快把钱送到老人手上,他要买什么东西好办,就亲自去送,应该的。”他笑笑。

  由于烈士墓墓碑更换过几次,张子培及其同事有一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那就是征集烈士遗像,征集到并确认无误后,在通过特殊方法烧制成瓷砖再贴在墓碑上,“这样遗像就不怕风吹雨淋了。”

  现在,烈士墓碑上,约50%都有烈士本人的遗像,还有50%的墓碑上没有遗像,张子培正在设法征集,“主要是通过烈士亲属和生前的战友,征集到了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整准确,不能搞错,一搞错就是天大的过失,伤害烈属及其战友的感情,对不起地下的烈士。”

  在张子培家里,可以看到还有好几幅即将贴到墓碑上的烈士烤瓷像。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