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付玉杰:“拼命三郎”真女杰(图)
//www.workercn.cn2016-11-17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感觉”

  1985年,付玉杰以高考化学98分、与满分仅差2分的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与化学的牵手。

  “我喜欢创造,喜欢那种经过我的努力从无到有的感觉,有机合成能够造出世上没有的东西,是一门艺术科学。”付玉杰讲述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次牵手,注定了她一生的道路。

  读大学期间,理论课上她认真笔记,实验课上她细心动手。她的笔记工工整整、条理清晰,一直是班里的范本,到现在还保留着。

  那时,电脑尚未普及,网络还很遥远。为了查找资料,付玉杰钻进图书馆,把几十年前的文献翻出,把有价值的资料全部手写抄录下来。正是因为她的细心和执着,她才能够在毫不起眼的重结晶实验的三角瓶底部发现极小极小的、具有漂亮晶型的物质,成为课题组多年来第一个制备出有机锡单晶化合物的人。

  1992年,付玉杰硕士毕业,成绩优异的她,面临多种选择——留校任校、去上海某公司工作、继续攻读博士……在众多的选择中,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哈药集团技术中心。“那时候虽然没有知行合一的概念,却已经想要把所学的知识放到实践当中进行应用。西药大部分都是合成出来的,哈药集团应该可以给我的专业知识提供一个实战的舞台。”付玉杰说。

  从理论到实战,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发现很多想像不到的困难。付玉杰在哈药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蛋白糖产业研发。当时企业已经从某高校购买了相关技术,付玉杰的任务是把原有的技术进行优化,让蛋白糖的提取更稳定、产量更高。

  雄心满满的付玉杰以为这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一做就是两年。攻克实验室产品纯度用了几个月,解决其疑难问题又是大半年……

  虽然意想不到的难题接连出现,但是付玉杰坚信,科研工作没有死棋,办法永远要比困难多。她挺着怀孕的肚子楼上楼下的奔波于各实验室、车间之间。扎实的理论功底,加上勤奋的躬耕实践,让付玉杰在哈药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果——蛋白糖、阿莫西林泡腾片、干扰素制剂……看着自己的成果能够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付玉杰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价值。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