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杨黎:在改革前沿飞速成长
//www.workercn.cn2016-10-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抽调进工作组成“元老”,奉命起草改革方案,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上海自贸区的年轻人——

在改革前沿飞速成长(青春派·改革中的年轻人②)  

  杨黎又跟着到企业调研了。这是位于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上海畅联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这3年里光这个企业我就来过好几次,甚至他们在不同特殊区域的各个分公司,都去调研过。”

  到一线调研、梳理问题、撰写简报,助力完善改革试点,是上海自贸区海关工作组办公综合组主任科员杨黎工作的重要部分。“企业需求就是改革的方向,只有将第一脚迈向市场、定位在基层,改革才不会是水中月、镜中花。”

  看上去有些纤弱,说话也细声细语,很难想象这个刚过而立的漂亮川妹子是上海自贸区海关工作组的“元老”。“上海海关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能赶上上海自贸区试点这么大的历史契机并全程参与其中,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杨黎难掩兴奋。

  “进”到改革前沿

  成为上海自贸区海关工作组一员,杨黎完全是懵懵懂懂的。

  2013年9月9日,前一天还在上海海关现场业务指挥中心工作的杨黎,跟着刚刚成立的自贸区海关机构(筹)工作组领导到洋山保税港区调研。调研结束,一行人直接来到外高桥保税区,杨黎被告知:“明天开始你就到这儿来上班。”

  第二天,杨黎和8名从各个业务部门抽调的精兵强将一起,来到外高桥保税区,自贸区海关工作组正式成形。

  月底上海自贸区就要正式成立,海关配合自贸区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时间紧、任务重,但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只能临时借用保税区海关的阅览室。”

  办公条件不理想,工作可不能耽搁。海关要配合自贸区改革拿出自己的监管方案,各种任务分解表迅速放到每个人面前。自贸区涉及海关业务综合性强,一下子各种爆炸式的信息、文件摆在面前,加上当时工作时间不长,从未涉及如此之多的海关业务,杨黎说,“感觉自己像白痴,压力巨大。”

  当时上海海关确定先配合自贸区开展“先入区、后报关”新型监管模式。杨黎和伙伴携手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梳理业务流程、修改操作系统、培训现场关员和试点企业。

  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10月9日,海关“先入区、后报关”改革首票货物启动。杨黎全程跟着试点企业查看。企业在系统客户端上填写了相关信息,发送海关。杨黎在一旁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2分钟后,海关提货通知书的回执“跳”了出来,“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中午12时,企业的集装箱货运车抵达自贸区海关卡口,司机坐在驾驶室,将提货通知单上的条形码对准车道上的扫描器,只听“嘀”的一声,卡口栏杆自动抬起,让货车入区驶往仓库。

  “车辆过卡时,在系统中一次性完成车辆GPS信息核销、车牌及集装箱号自动识别、货物信息扫描验核以及卡口自动抬杠验放等程序。”杨黎说,车辆过卡入区流程从过去的“两下(车)两上(车)四敲章”,转变为现在的“零下零上不敲章”,平均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30秒。

  更重要的是,企业凭借提货通知单回执,可直接从港区提箱装货、先行运货进区入库,然后在规定时限内向海关办理进境备案清单申报手续,加快了货物的运转速度,同时节省了港区仓储的成本。

  看到一项监管模式的改革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杨黎和她的伙伴对进一步改革充满了信心。

  “关”出总体方案

  改革不能只是单兵突进,更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2013年11月,在初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方案和若干支持库存的基础上,海关总署党组提出要进一步系统研究制定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

  这完全是新生事物,所有的海关业务、审批事项,以及作业全流程全领域、业务操作规范,全部要“吃透”,并对标国际标准、对照企业需求,研究哪些可以改、应该如何改等,才能设计出方案。于是,工作组被“关”进了集中工作地,夜以继日研究梳理各种资料,不断进行头脑风暴。

  作为重要执笔人,杨黎身边的海关法律法规、流程手册等,堆起了一大摞,每天和伙伴一起,梳理业务,画流程图,讨论如何破、如何立,如何更优化,有时候好不容易确定了一个内容,到了晚上发现细节有出入,推倒重来,通宵修改。

  “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涉及内容几近浩瀚,压力大到不能想象,有的同志甚至觉得自己都要崩溃了。”杨黎说。

  巨大的挑战,激发出了巨大的潜能。前后改了十几遍,“五化三配套”的改革方案初稿终于拿了出来。2014年1月29日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小年夜,大家在外滩海关大楼加班修改方案初稿,结束时已是晚上10时左右,走出海关大楼,寒风中,一向热闹的外滩几乎没有了行人,大家都回家准备过年了。

  “行”在调研路上

  坐在畅联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钧面前,杨黎和自贸区工作组货物贸易监管组负责人一起,用心询问企业对“三自一重”新改革试点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自贸区海关改革首批试点企业,畅联物流受益良多,“仅分送集报一项,我们企业就节省报关成本80%。”康钧说。

  不过,针对海关的上门调研,康钧也毫不客气。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的“三自一重”监管新模式,为优质企业进一步松绑,“但是电子化还不彻底,税单还不能无纸化,我们每周都要去海关打印,否则客户无法到其他部门办理抵扣增值税手续。”

  杨黎一一记下,“这不仅是我们海关一家的问题,需要各个中央部委协同改革,但我会写成相关简报,上报给领导,看能不能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从进入自贸区工作,杨黎下基层调研的脚步就没有停歇。尤其是改革在“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确见成效,更需要大量下基层推动、评估、再优化。

  杨黎自己更看重的是,参与提炼形成上海海关推进自贸区改革创新制度框架和改革成果,将出台的31项改革形成规范性制度,并把成功经验写成普适性的业务指引和技术指引,从而可复制、可推广。“如今,这31项改革中,已有2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杨黎颇感欣慰。(孙小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