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苏华:10年潜心写何家的山西作家(图)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何家史料的“活档案”

    2010年至2015年,苏华先后跑过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苏州、长春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有些地方,一年甚至要跑四五趟,为的就是获得更为完善的何家人物系列档案和史料。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是其复制资料的经常之地。与此同时,他所购与何家有关联的书籍已达千余册,清代、民国学人的年谱和诗文集,所购最多,即使1902年与何澄同时赴日的吴稚晖煌煌14巨册的《吴稚晖全集》,也全部买下。他依照“传记不如年谱,年谱又不如日记”的搜集顺序,凡有年谱、日记的必买,没有年谱、日记的则买传记。数十年下来,他的日记和年谱收藏已十分可观。如,《竺可桢日记》,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钱玄同日记》(手稿本)和杨天石主编的《钱玄同日记》整理本,《蔡元培日记》《翁心存日记》《翁同龢日记》《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季羡林日记——留德日记》《颜惠庆日记》。民国时期,两渡何家出了3位有名的收藏家,为此,他还购买了许多价格昂贵的画册和历代书画名家的诗文集、画语录。

    《何澄》出版后,早些没有联系上的不少何家后人也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何式之提供给他的何家史料最多,其妥善保存至今、数量惊人的先祖遗存唐至清的书画、碑帖,也一一拷贝分享给他,这是他独有史料的另一大来源。

    通过对何家史料十来年的阅读、疏理、比较和研究,他的洞察力和复原历史现场图景的能力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如,18册1000余万字的《竺可桢日记》,除了《竺可桢全集》的编辑,全部读完的恐怕在中国也没有几人,而他则是其中之一。由此,他在何家族群中便有了“最清楚何家人与事”的美名。类似“这事我不知道,你可问问苏华,他最清楚是怎么回事”的笑谈很多。2012年,何氏后人在灵石两渡建造“何泽慧院士纪念馆”,整个文案及“先贤厅”的人物介绍均出自其手;2014年9月,上下两册的《灵石两渡何氏族谱》精印出版,他为“总集成”者,新增的传志、诗文杂志和先前续不上的世表等等,不少出自他的笔下和其所搜集到的史料。刘晓博士的《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孙汉城、刘晓、钱思进编著的《何泽慧传》,其中的何家和苏州王家部分,均经他审改过。

    苏华先生还格外重视口述史的利用。近些年,他分别与何泽庆在西南联大的同学,中国氢弹理论设计师、中科院院士黄祖洽,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德平,何泽庆在长春地质学院所教出来的学生,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徐世浙,地球物理学、中科院院士滕吉文进行过访谈,有的甚至是三五次的反复访谈。他认为,真实可信的史料,尤其是独有史料的占有,比文学的个人才干更重要。有了网络查不到和公共图书馆也没有的新史料,还需大量阅读。阅读量如果达不到淹没你成书的100倍,那么,你所写的东西就跟网上已有的历史人物差不多,写也等于没写,无非是署了一个名字而已。

    何家系列待出手

    从致力于撰写何家系列作品后,苏华先后撰写了长篇人物传记《何泽涌:放大的人生细胞》《把爱留在山西的一代学人何泽涌》;有关何泽慧在“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初始的长篇连载之文《谁说女子不如男》《欢喜高歌,不如奋起抵抗》;撰写何澄夫人王季山及其8位子女和《孙中山先生的保健护士何芬》《古生物地质学家何元良》《介入性超声学一流专家、“栋梁工程”学科带头人何文》的人物传12篇;有澄清史实,讲述“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与居里一家亦师亦友的文章《从〈居里一家〉想到钱三强》《“居里一家”来到中国》,其中《一本不合格的传记》还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还有记述辛亥革命山西两位老人何澄、景耀月的《辛亥共和马前卒,革命军中两晋豪》,以及何澄文物收藏境界的《枯兰复花图:一幅名画传佳话》《叶恭绰的逸民悲情》《不分南北的“正社”》等十多篇民国艺苑之文;另有专谈何家精英文化嬗变的《一门才俊耀乾坤》。这些近10万字的文章,分别刊发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

    苏华先生从《何澄》开始,就恪守写作五原则:一、尽量使用传主本人的第一手资料,绝不使用转引资料;二、尽量找到传主生前所写诗文及相关报道的原发报刊,绝不使用从网上扒下来的任何章句;三、尽量做到对传主的历史复原的真实可信,绝不凭片言只语,就对传主的某个历史片段妄下结论;四、尽量客观叙事,避免出现“我”“笔者”等字眼;五、尽量使用传主本人旧藏或其子女、亲属提供的信札、历史照片等文献,绝不使用未经授权或来路不明的任何信札、照片。由于坚持了自己划定的“红线”,也由于所写句句有来历、事事有史料根据,其作品便成了“真雅信”的代名词。

    行万里路,访当事人,读万卷书,写有价值的书,在苏华身上得到真切的体现。今年至2018年,苏华将有《何澄诗文存稿》《西南联大何泽庆》《民国两渡何家》《何泽慧影记》《何泽涌传》《何澄文人圈的收藏境界》付梓或完成。其中计划写30万字的《民国两渡何家》,截至3月25日,已完成20余万字。灵石两渡文化世家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他欲以《天才文士何道生》收尾。

    深度研究灵石何氏这个文化世族的人物及文化价值,诠释其中的人文底蕴,苏华经过10年的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于到了喜结硕果的丰收季节。其孜孜挖掘山西优秀文化资源的行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链接〗

    灵石两渡何家简介

    明成化二年(1466年),为避“郧阳盗乱”,其始祖何立本从河南淅川大石桥迁徙到灵石两渡镇,立下“儒术起家”“诗书世业”之训。自乾隆朝十一世何思钧中进士前后,灵石两渡何家共出进士15人,举人33人,副榜2人,贡、监生144人。成为科举佳话的有:曾祖、祖、父、子四世累代甲科一门,“兄弟同榜进士”两对,“叔侄兄弟同榜举人”3人。晚明至清,何家族人在全国各地为官者166人。品秩最高者两人:两次护理陕甘总督的何福堃;顺天府府尹、左副都御史何乃莹。文名最响者为乾嘉“诗书画三绝”的何道生。与之结为姻亲的有汾阳曹家、代州冯家、洪洞刘家、常州画派宗师恽寿平后辈恽家、南皮张之洞张家。与之存三世之谊的有寿阳祁家、常熟翁家。(周同馨 杨东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