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病人期盼生命奇迹难言放弃 医生:奇迹很多时候只针对“这一个”
//www.workercn.cn2014-12-0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话>>>

  《阅读生死》作者孙昌林:

  太多生命奇迹报道抬高大众预期

  生命临终时,明知治疗无意义,很多人还是选择拼尽全力,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医术奇迹的期盼。昨日,记者再次对话《阅读生死》的作者、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孙昌林,他说,现代医学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不少人看到这些报道,对医学技术越来越崇拜,甚至滋长出对疾病、死亡的征服欲。

  记者(以下简称“记”):医学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技术不断突破,生命总能死里逃生。

  孙昌林(以下简称“孙”):与你们媒体有一定关系。生命奇迹才有传播价值,我们对医疗技术的报道,总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技术,甚至只是在一个病人身上的成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在其他个体上可能的失败,都被过滤掉了。

  个体的胜利,通过媒体放大,变成了集体的欢呼。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报道,强化了众人对医学的迷信。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很多人都希望用高科技手段,将疾病一刀斩于马下。

  记: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表现为技术对疾病的一场场胜利。

  孙:医学可以不断走向胜利,但不是对疾病的终极战胜。过去一些传染性疾病,我们通过疫苗等手段控制了,但不能说完全消灭。比如说结核病,我们通过卡介苗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是,结核病毒现在又产生新的变种,疾病又开始抬头。

  我常常想,我们真的能把一切疾病斩尽杀绝吗?这样做对吗?这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吗?

  记:医学创造的生命奇迹,抬高了病人对医院、医生的期望值。

  孙:是的。很多病人认为只要到医院里,就应该治好病。一旦没有达到期望值,医院、医生就会被指责为不尽力。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治疗,选择不放弃,有的真的是对医学、医术充满希望。只要不放弃,说不定病情逆转了呢?现在不可治的疾病,拖一段时间会不会有新的治疗技术了呢?

  记:您认为应该怎样理性认识疾病、死亡与医学?

  孙:我以为,生病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逾越的经历,它不时敲打贪图享受的人一下,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死亡是苍天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剑,时时警告人们,生命是有限的,用心过好每一天,不枉自己在人世走一遭。

  对于医生、医学,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一句话我认为特别到位,“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医生在医术上的治愈只能是有时,对病人的帮助应该总是在进行。帮助病人盖盖被子、洗洗脸、抹抹身,帮助病人缓解痛苦,都是医学。

  如果我们对医学、医生有这样认知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故事>>>

  放弃大医院手术

  吐血不止的老母被乡医救活

  七旬老母吐血不止,到大医院住院不见好转,医院提出要手术。考虑到老母年迈,上了手术台可能下不来,兄弟几个决定放弃手术,把母亲接回家。哪知,回到老家,请乡下“赤脚医生”救治,老人竟然好起来了。

  昨日,家住蔡甸区蔡甸街的市民黄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件事。

  10月25日晚,黄先生71岁的老母亲在家里突然吐血、便血,在送往汉口一家大医院的路上休克。老人在消化内科住院3天,24小时不停地注射蛋白质,打止血针,总算没有再吐血、便血,日均住院费约6000元。

  老人5个孩子没日没夜地轮流照顾。医生告诉他们,老人仍旧没有度过危险期。果不其然,几天后,老人病情反复,再次大量出血。专家多次会诊后说,可用的药物基本已经用上,只剩下最后一种进口特效药,价格昂贵,并且有副作用,部分病人用后有效果。黄先生他们决定尝试。可是,老人用药后,出血反而更严重,医生即刻停药。

  “内科治疗已经不起作用了,还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外科手术,但是老人已70多岁,许多身体指标不达标,十有八九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医生告诉黄先生家人。

  “治还是不治?”黄先生五兄妹反复商量后做出决定:不手术。几天后,兄妹们将老人接回乡下老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乡下的“赤脚医生”继续给母亲打止血针。“在家打了十天的针,母亲居然渐渐地好起来了”。

  黄先生说:“母亲目前已不吐血,我们不知道这种状况会维持多久,至少现在老人很好。” (记者刘睿彻 黄琪 通讯员蔡敏 陈敏 陈舒 张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