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未来的大国工匠,靠谁来培养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周有强 彭文卓
2018-03-30 07:32:56

  “你长大愿意做你爸爸的活儿吗?”“不愿意。”

  “为什么?”“干活累。”

  这是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央视记者与高铁定位臂研磨师宁允展女儿的一番对话。宁允展被称为大国工匠,20多年时间只为把高铁转向架研磨做到极致。

  “可是他的女儿却不愿重复父辈的辛劳,哪怕知道这份辛劳是崇高的。”回忆自己看到这个片段的心情时,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不禁发出疑问,“未来谁来当工匠?”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张敬华调研发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辈高技能人才想把绝技诀窍传承下去,却找不到好徒弟的现象。

  “振兴制造业是经济‘脱虚向实’、良性发展的关键,需要大量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做产业工人。

  年轻人不愿做产业工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却亟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2200万人的缺口,谁来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主要渠道。然而,现实中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并不鲜见。

  2017年,因为调研课题的缘故,李健专门跑了一趟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校。一番考察后,李健发现,职业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技能,大多落后于企业和市场半拍,“好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意愿和积极性并不高”。

  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对此也有同感。她说,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缺乏好的实操指导老师,再加上实操练习场地、设备和材料的限制,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时犹如一张白纸。“国内的产学结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此外,校企合作两张皮,产教融合还不够等老大难问题依然困扰着职业教育。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已经在发生。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称,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对《指南》设计的任务按部门进行分解,将“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还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

  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建议,建立企业集体出资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提升经费的制度。“一方面,在企业的应缴税收中,单独核定一部分作为职业院校经费,该部分费用按照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由收费机关直接拨付给培养院校。另一方面,实行培养成本返还,对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帮扶。”

  有专家认为,应该通过制定更开放合理的办学资质规定、制定更有效的企业激励性政策、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等方法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释放多元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共享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产教融合。

  此外,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让受过良好培训的手工业者和技术工人与教师、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尊敬。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林东:奔跑在无声世界的全国冠军

    他的世界没有声音,但他却有着奔跑的天赋。15岁时,李林东第一次戴上助听器,第一次微微听到5岁时那首想听却没听到的歌曲《追风少年》。

  • 成龙:把我的故事唱给你听

      在2002年的《真的,用了心》之后,成龙今年终于将推出已经让人们等待了16年之久的全新个人专辑。昨天他在北京Bluenote爵士吧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试听分享会,邀来高晓松、小柯、三宝、捞仔、常石磊等著名音乐制作人及刘涛、岳云鹏等圈中好友,请大家鉴赏专辑中的5首新歌,并动情讲述了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高炜:“爱拼才会赢”的实干家(图)

      背井离乡,从零开始,第一次走出国门,高炜内心多是对未来的惶惑和不安。勤奋务实,稳扎稳打,和家人一起,高炜硬在海外闯出一片广阔商业版图。立足中国,走向全球,高炜始终心系桑梓,满怀雄心壮志,身体力行着“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精神。

  • “水果西施”艾米丽的美好生活(图)

      19岁时,艾米丽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男方家里做超市生意失败后搞起了水果批发,在八大道开了个水果摊。刚开业那段时间人手不够,艾米丽就被喊去帮忙。结果,她帮忙那两天,生意格外红火。索性,老公就劝她把别的工作辞了,直接到水果摊工作。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