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航天员最信赖的人(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1-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⒉ 火箭结构女设计师

  3岁的女儿见到妈妈回家特别兴奋,王会平却心酸地去卫生间抹眼泪

  距离上次载人航天发射已有3年,有人形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三年不发射,发射等三年”。作为我国唯一一型专门为载人设计的运载火箭,长二F有特殊的发射使命,100%的发射成功率,为它赢得了“神箭”的美誉。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二F箭体结构设计师队伍中,性格爽朗的王会平入职不满三年,就成为长二F载人运载火箭型号年轻的副主任设计师。参加工作仅7年的她,已参与到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为了使自己更快熟悉业务,顺利地转换角色,她边学边干,在实战中迅速成长,很快就将结构系统全局和方方面面的细节悉数掌握。

  火箭结构全箭40多个部段产品涉及螺钉(栓)安装紧固件近2万件。小小的螺钉拧得紧不紧,关系着火箭能不能成功发射。王会平带领团队梳理出全箭各部段连接螺钉用途、安装位置、数量、规格、防松措施等设计参数,设计了50多种工况、150多件试验件、1500多套紧固件,一边做试验,一边摸索规律。

  试验陆续开展了2年,通过他们的努力,长二F火箭结构部段螺钉紧固件实现了100%力矩量化控制,有效保证了箭体结构连接和密封的可靠性。而从全箭近万件零件中一一把有隐患的零件挑出来,这听起来就像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为了使长二F这型已经算得上“成熟”的火箭向着更高质量的标杆迈进,王会平和结构设计师队伍硬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起来。

  作为一个28人工程组的副组长,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又是航天双职工,王会平无疑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她是一个彻底的“航天女汉子”——面对工作雷厉风行,面对家人和孩子则更多的是愧疚。

  今年6月的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全世界瞩目。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整个试验队还沉浸在首飞胜利的喜悦中时,王会平已订好了第二天最早的航班返京,赶着参加后面一天进行的长二F火箭的地面试验准备工作。

  3岁的女儿见到妈妈回家特别兴奋,问第二天能不能送她上幼儿园,王会平只好解释说明天一大早妈妈要做试验,不能去送她。女儿很失望,想了一下又问:“妈妈你是只去一天是吧?”王会平愣了一下,对女儿说:“是的,只去一天,晚上就回来了”,说完就去卫生间抹眼泪。她对自己说,这是航天妈妈们都必须要经历的心酸和不忍。

  ⒊ 航天器“延寿”师

  “80后”柏林厚看着似乎不太懂得“拾掇”自己,却深谙航天器“延寿”之道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称得上是中国航天史上系统最复杂、新技术最多的航天器。“80后”柏林厚是天宫二号发射场试验队技术组组长、空间实验室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他看着似乎不太懂得“拾掇”自己,却深谙航天器“延寿”之道。

  2005年,清华大学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硕士柏林厚一毕业就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经过7年历练,走到了系统总体的岗位。

  勤奋、好学、肯干是柏林厚的优点,他不是团队中学历最高的,却是最肯学的,并且事事都愿意冲在前面。

  由于在天宫一号飞行程序编写中的上佳表现,2012年开始,柏林厚成为系统总体唯一的主任设计师,开始为天宫二号任务做准备。天宫二号是作为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而“出生”的。从2011年研制出来到2016年,时隔5年之久,零部件是否还能可靠应用、性能是否稳定,是一个问题。为了提高研制航天器的经济效益,降低研制成本,柏林厚带领他的团队开始寻找影响每一台设备寿命的“敏感元素”。

  控制力矩陀螺是控制航天器在轨姿态的重要设备,经过分析发现,控制力矩陀螺中存在着特别怕湿的化学成分,湿气是影响它寿命的一个敏感因素。研制人员就对控制力矩陀螺进行了密封保存,通过隔绝空气来为其延寿。就这样,在柏林厚的带领下,研制人员对天宫二号上的近300台设备进行了“寿命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门别类地做试验、做调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延寿方案,为每一台设备进行延寿。

  延寿只是第一步,针对天宫二号将要执行的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任务,柏林厚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提出把天宫二号建造为一个能为航天员提供温馨家居环境的载人航天器,并联合各系统的力量攻克了推进剂补加系统方案设计和地面验证方案,为空间站先期验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⒋ 微波雷达设计师

  女朋友说:“总也见不到你,咱们先把证领了吧。”就这样,领完结婚证的蒋清富又踏上了试验的征程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美对接,航天器上的“对接法宝”微波雷达功不可没。不过,谈到“微波雷达”这个精心呵护的“孩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达主任设计师蒋清富的心情是复杂的。

  2006年11月,27岁的蒋清富第一次和女朋友相见,对方很喜欢这个带有一股认真劲儿的航天小伙儿,两人很快恋爱了。可愉快而浪漫的日子太短了。2007年1月,微波雷达项目正式启动,进度计划空前紧张,超乎想象。一头扎进产品研发的蒋清富立下誓言:“项目不成功就不结婚!”

  蒋清富说,当时这么决定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坚信一定能成。在近两年的加班加点后,终于有了突破——2008年,微波雷达获得立项肯定。女朋友说:“总也见不到你,咱们先把证领了吧。”就这样,没有婚礼,没有蜜月,领完结婚证的蒋清富又踏上了试验的征程。

  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产品在国内属于空白。起初的研制方案经过了一次次仿真验证,一次次修改完善。

  “一切从零开始,遇到数不清的技术问题。”计算、仿真、试验、反思、改进、再试验、再反思、再改进……这些在航天人口里,叫做“攻关”。从2007年到2011年首次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攻就是5年。

  在微波雷达总设计师孙武的带领下,蒋清富迅速成长为团队的顶梁柱。大家都称他为“拼命三郎”。他自己说,“我也不知道什么程度叫拼命三郎,如果我自己形容,那就是披星戴月。”

  每天晚上12点下班,早上8点上班,没有休息日。考验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理。飞行试验中,为了安装天线,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必须打开舱门,然后趴在机舱门边更换电缆线。“虽然都系紧了安全带,也有安全防护,但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到脚底板发痒,眼底下就是几千米的高空。”蒋清富说。高空中寒风呼啸而来,席卷走人身上的所有热量,穿三件军大衣也挡不住透骨的寒凉。

  2009年初的一次会议后,分系统的副总师拍拍蒋清富的肩膀说:“小蒋辛苦了!”这一拍可吓坏了这位副总师,原来小蒋的背后,长了一个馒头大的肉瘤!蒋清富只能如实交代:“肉瘤是良性的,问题不大,现在事情太多,等忙过这段再说吧。”

  手术的那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所有的人都去了,大家忐忑不安地守在手术室的门前。手术结束了,切下的肉瘤重达1斤多。

  从2011年到2016年,“天宫”和“神舟”五年成功完成四次交会对接。“一定能成功!”的誓言,成就了蒋清富和所有航天人心中的梦想。(余建斌  冯华  刘诗瑶 张芳曼)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