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欣赏栩栩如生壁画古迹 - 书画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150余件“丝绸之路”壁画1∶1尺寸临摹作品展出

带您欣赏栩栩如生壁画古迹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5-15 10:23

原标题:150余件“丝绸之路”壁画1∶1尺寸临摹作品展出(引题)

带您欣赏栩栩如生壁画古迹(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王广燕

泥板上的古人画像闪烁着矿物颜料的光彩,局部剥落的画面如同历经千百年时光,这样看似久远的壁画,其实出自当代艺术家忠实的临摹。“丝路怀古——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历年壁画临摹项目成果展”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艺术与文献馆开幕,150余幅临摹壁画作品共同亮相。

由多位艺术家共同临摹、长达5.4米的《莫高窟220窟 药师七佛》。

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大量壁画遗存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族变迁、思想观念等文化现象,又是对相关历史文献的验证和补充。古往今来,这些壁画启发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自2016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围绕“一带一路”科研规划,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艺术考察调研、学术研究、临摹梳理等工作。

据介绍,201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对古丝绸沿线相关地区开展古代壁画等艺术形式的考察,走访考察了甘肃、新疆、四川等省份的十多个地区。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成功申报了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养”项目,随后启动“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与推广项目”,迄今已经开展了对新疆吐鲁番、新疆和田、甘肃敦煌等多个地区的壁画遗迹整理性临摹。

此次展出的壁画,风格十分多变,例如克孜尔的早期洞窟以融合了印度、希腊艺术的犍陀罗风格为主,其后洞窟在犍陀罗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龟兹风。其特点是人物形象更本土化、内容结合世俗生活,更丰富,运用青石和绿铜矿,色彩如孔雀般明媚华丽。而高昌壁画与西域其他地区的石窟艺术相异,体现出汉文化的显著影响。

“为了尽可能还原壁画原作,我们使用当地的矿物原料,以1∶1的尺寸进行复制。”执行策展人之一单宏表示,每张壁画的地仗层(又叫基础层)用到的土壤、砂子都是在当地就地取材。“很多洞窟都在沙漠里,艺术家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生活条件很艰苦。由于不能把作画的工具留在洞窟中,艺术家们每天早晨背着沉重的泥板进石窟,晚上还要再背回来。”

“在石窟里面临摹时,我们用手电照明,更加体会到古代工匠的不易,因为他们当年绘制时没有这些设备。”执行策展人之一韩茂远几年来走遍了约20个石窟,此次有多件作品参展。“比较难忘的是2018年我们去高昌石窟考察,路上有一个坡,我们的车怎么都上不去,最后当地村民帮我们推上去了。我们去的地方往往风沙比较大,团队里有南方来的队员皮肤都皲裂了。”

展厅现场以实物还原了艺术家们在石窟里临摹的情景:一台小木桌上摆放着正在绘制的泥板,一旁有矿物颜料、刻刀、剪刀等用具。韩茂远说,有时一件壁画的临摹需要两个月之久,临摹者需要仔细比对颜色,量尺寸,并观察研究古人绘制时的层次和顺序。由于自然风化严重,艺术家们的临摹也是在与大自然抢时间,“如今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一些临摹壁画,或许壁画原作与之相比已出现了新的剥落。”

“我们相信,临摹本身也是艺术,它不仅保留着临摹者的天然情感与主体意识,也体现着临摹者的艺术修为与思想温度。”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说道。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折射出中国早期工笔画的源流,其造型、构图、色彩以及历经沧桑的风骨,无不对当今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全面探索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新路径。

据悉,此次展出的150余件壁画作品将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