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一曲壮丽的钢铁史诗——鞍钢与共和国风雨同行70载实录

2019-07-09 11:19:45 新华网

  在自力更生中奋发图强,为了市场需要,为了永立潮头

  当国家开始破除一统到底的计划体制,“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感受到了压力。

  经过30年超负荷运转,鞍钢露出疲态:炼铁高炉经常被“开膛破肚”,屡次大修;炼钢平炉黑烟滚滚,熏得人喘不过气来……

  “一五”时期,革新能手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将生产效率提高6至7倍,他一年完成4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这之后,鞍钢放手发动群众,其鼓励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规章制度等做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60年3月22日,毛主席在一份文件上批示:“……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由鞍钢人探索的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经验,在全国工业企业大面积推广。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无力对老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国家资金紧,我们自己筹;买不起新设备,就买旧的。”回忆那段艰难岁月,鞍钢人掷地有声。

  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厚板厂。鞍钢看准时机,向职工集资1.2亿元,建起了二手生产线。正是这种独有的胆识和眼光,成就了企业最赚钱的项目。

  新一届鞍钢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刚上任的鞍钢总经理刘玠急了眼——“再不改造,鞍钢就成一堆废铜烂铁了!”

  发轫于“九五”时期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给鞍钢带来了转机。在一缺资金、二稳产量的倒逼之下,鞍钢技改以我为主,努力做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为一批国有老企业改造提升探出了新路。

  “别人全套引进海外装备,我们只购买关键部件,能自己动手的,决不依赖外方。”曾经担任鞍钢技术改造部部长的王明仁说,仅一条1780热连轧生产线,我们就省了近40亿元,创造了同类项目工期最短、总投资最低两个“行业第一”。

  改造东部老厂,兴建西部新区,在渤海湾畔建设世界先进的精品钢基地……进入21世纪,老鞍钢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回应了市场对装备技术、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

  不气馁,不服输,鞍钢人又一次站上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潮头。

1 2 3 共3页

编辑:李学平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习近平出席G20大阪峰会

  • 专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

  • 专题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

  •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