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触摸工业遗产:走进鞍钢 重温中国百年钢铁之路(图)

2019-05-28 03:59:06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

  在“鞍钢记忆”公园里,有一台锈迹斑斑、不起眼的方型设备,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无缝钢管定径机的一部分,正是它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敌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无缝钢管等重要钢材的进口来源被切断,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成为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开工典礼,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一五”时期,鞍钢实施建设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这“三大工程”意义非凡,在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位列首位。

  原鞍钢无缝钢管厂厂长杨仿人至今仍记忆犹新:1953年10月27日下午两点半,通红的钢坯从1200摄氏度高温的加热炉里吐出来,穿孔机里吐出火红的钢管头。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工人们欣喜若狂,打算给毛主席献上一份礼物。他们切下一段20厘米的钢管,派专人送到北京。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60岁生日那一天,收到了这份特殊的礼物。195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靳尚谊和傅植桂创作的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油画主人公是钳工邵明祥,他在钢管上刻下一行字:“献给敬爱的毛主席”。

  紧接着,锅炉管、地质管、油管和不锈钢管纷纷轧出,工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

  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所用的钢材几乎全部来自鞍钢,武汉长江大桥和解放牌卡车也离不开鞍钢。从20世纪50年代起,鞍钢向全国各地输送了超过12万名专业人才,参与了20余个大型钢铁企业和13个省市冶金工业的建设,包钢、攀钢、武钢、宝钢……几乎每一个著名钢铁厂都有鞍钢人的贡献,鞍钢因此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在公园一角,一辆59式坦克静静站立着,向世人诉说那段峥嵘岁月。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开始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它的钢板就是由鞍钢研制生产。“这台2300mm三辊劳特式轧机是轧制59式坦克钢板的设备。”刘淼指着公园里一台轧机对记者说。这台轧机是昭和制钢所时期的遗存,1938年投产,2003年才“退役”。在65年的生产中,它累计轧制钢板1522万吨,所产钢材曾用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一汽第一台卡车等。

  英模精神代代相传

  走进鞍钢集团博物馆,迎面看到一座长36米、高8米的大型浮雕,浮雕中央是以孟泰、王崇伦为代表的工人群像,再现了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为建设钢铁强国迈出的铿锵步伐。

  博物馆里有一个专门的展区介绍孟泰。老照片中,孟泰头戴前进帽,身穿中山装,脸庞粗粝,笑容质朴。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老英雄。

  现年84岁的孟泰女儿孟庆珍回忆起父亲,一个个故事历历在目。

  1948年11月,鞍山刚解放不久,党中央指示鞍钢尽快恢复生产。经过战争摧残,钢厂几成废墟,不少零件散落或被工人们拿回家保存起来。炼铁厂配管工孟泰领着工友们起早贪黑,从地上到地下处处回收,不到两个月就收集了足够修复3座高炉的材料和零备件。高炉修复过程中,孟泰抢在先、干在前,为修复1号、2号、4号高炉作出巨大贡献。在抗美援朝时期,孟泰曾冒着飞机空袭的危险,扛着行李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誓与高炉共存亡。这种爱厂如家、惜炉如命的精神,极大鼓舞了当时的工人。

  展厅一角,停放着一台老式推土机。讲解员范思涵说:“这是雷锋开过的推土机。”

  很多人不知道,雷锋在参军前,从湖南来到辽宁的第一站是在鞍钢当工人,在这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鞍钢化工总厂开推土机。之后不久,他被选到几十公里外的弓长岭矿山参加新建焦化厂工作。当时工厂刚刚建设,没有住房,没有饮用水,工人们自己修建宿舍。雷锋和一群工友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没日没夜地干。已是初冬,泥坑结起冰碴,镐头和不开泥,雷锋穿着靴子用脚踩。靴子陷入泥里拔不出来了,他就光着脚在冷风中和泥。白天拼命工作,晚上雷锋还在夜校给工人们当老师,教大家识字。

  1960年1月,雷锋如愿以偿参加解放军。在鞍钢短短不到2年,雷锋3次被评为工厂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名字传遍钢城鞍山。

  一面厚重的钢板墙上,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千名鞍钢劳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的榜样”王崇伦、“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这些劳动模范是工人群众的先进代表,正是千千万万鞍钢工人共同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

  工业遗产焕发生机

  今年“五一”期间,鞍钢集团博物馆每天都有几千人来参观,这让博物馆负责人车千里很兴奋。自2015年开放以来,鞍钢集团博物馆日益成为工业旅游胜地,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让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鞍钢集团博物馆位于“鞍钢记忆”公园内,是由鞍钢炼铁总厂第二烧结车间的主厂房改建而成,也是鞍钢重要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由10个主题展厅和两个特展组成,馆藏历史照片3000多幅,实物1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300余件。观众在博物馆内不仅可以观看文物、了解历史,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系统,炼一炉铁、一炉钢,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个过程。

  据悉,鞍钢现有工业遗产41项,主要位于鞍山市铁西区,其中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有29项。鞍钢本着大宗设备原址存放、可移动设备入库保存和建立钢铁博物馆等保护原则,让一大批历史文物得以完整留存。值得一提的是,鞍钢采取活态利用的保护方式,大部分遗产经改建或翻修后还在使用,只有少部分设备由于工艺原因不再使用。例如始建于1933年的昭和制钢所生产指挥中心,俗称“大白楼”,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如今仍作为鞍山钢铁公司的办公楼使用。

  在公园西侧,停放着一列绿皮火车。走进车厢,硬座上蒙着白布,餐桌上放着搪瓷缸,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给你们倒杯水?”仿佛走进了旧日时光。

  据介绍,这列YZ22型客车曾是鞍钢环市铁路职工通勤运营客车,车体所用钢材70%以上由鞍钢生产。1997年客车停运,后来铁路系统将它捐赠给鞍钢集团,它成为“鞍钢记忆”公园里一道亮眼的风景。不久前,绿皮车开始对游客开放,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打卡”。

  正因其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特点,鞍钢工业遗产群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据鞍钢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发布《鞍钢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举办工业遗产专题展等宣传活动,进一步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将鞍钢工业遗产群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精神地标和文化符号,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继续发挥巨大的价值。(本报记者  何 勇)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 专题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 专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专题

    工人日报e网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