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给扶贫装上“瞄准镜”
刘念
//www.workercn.cn2015-01-1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扶贫应当装上“瞄准镜”

  上中学时,植树节,学校包车把我们拉到了荒郊野外。先做动员,后领树苗,然后开干。填了坑、拍了照、浇遍水,打道回府。种的什么树?当地的土壤条件适合不适合?种活几棵、死了几棵?都不知道。下一个植树节到了,换一块地方,接着种呗。现在,各地统计植树成绩时,已经开始对成活率有了要求,这是好事。

  “只管种、不管活”式的栽树法,在扶贫领域有没有呢?找个穷地方,拨点款,写份报告,以示工作开展了;至于能不能摘穷帽,尤其是扶贫成果稳固不稳固,会不会过两天又把穷帽戴上了,又何必细问呢——如果这样,那可糟糕得很。

  更普遍的情况是,扶贫政策出台,往往是覆盖整个贫困地区。这个地区里边,五个手指头不一般齐,也有穷有富。真穷的,一是没有本钱,二是眼界、见识有限、可调度资源有限,政策来了他也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了解,了解了也抓不住。而富裕一些的,却往往能把握住政策,改善状况。从整体上一评估,扶贫有效率、有成果,涌现出了许多产业甚至大户,按人头一平均,每人平均增收不少哩!可要细看,那些最贫困的、最需要扶的,往往外甥打灯笼——照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扶贫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应该说,这种精准扶贫的思路,就是为了杜绝花架子,避免撒扶贫“胡椒面”,就是为了集中有限的资金,用到最该扶持的人群身上,实现政策的初衷。

  怎么才能精准呢?枪要打得准,离不开瞄准镜。扶贫要准,也得找自己的瞄准镜,甚至显微镜。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显微镜。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完成了贫困村、户的识别,8800多万贫困人口的信息已经摸清,数据录入按照预计也将收尾。这个大数据一旦完成,扶贫工作将更有针对性,从大水漫灌变成膜下滴灌,从技术上得到了保障。这个工作要力避造假,做实做细。

  业绩考核,更提供了制度显微镜。过去,扶贫干部往往是“走读”式,蜻蜓点水。现在,严格要求驻村时间、考核扶贫业绩,比如,驻村干部一般都要任职2到3年以上,并纠正以GDP论英雄的倾向等。总之,不量身打造项目的、不从实际出发提供扶助、培植产业的,要有反馈,要受到惩罚。

  扶贫,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上文所说的“被平均”现象,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都应该发挥该发挥的用途才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